專訪烤爐邊的火頭工:享受做麵包的過程,找到自己的專屬配方

全文

退休之後你有想過做什麼嗎?物理系出身,當過科技業高管,50 歲退休後開始探索烘焙藝術,這 15 年來火頭工吳家麟待在烤爐邊繼續他的旅程,一路從門外漢變成熟知烘焙藝術的麵包職人。

眼前 65 歲的吳家麟說話慢條斯理,乍聽他講話覺得充滿感性,而細聽內容又邏輯清晰,十分理性,桌上訪綱密密麻麻全是他做的註記。這點特質倒是完全複製在他製作麵包上,有感性的浪漫,也有理性投入半生累積的科學思維。做麵包對資深職人吳家麟來說不僅僅是做麵包,而是他人生中展開的新頁,以及他對麵包食材的熱情、堅持,對麵包文化的守護,這些都被他揉進麵團裡,讓人們享用,唇齒留香。

------07

酵母幫助你揭露麵包的神秘面紗

單純、營養均衡,簡單又豐富。」是吳家麟對「好麵包」的定義,然而怎樣可以做出好麵包?他指出 " Yeast is the key."(酵母是關鍵)。麵包的歷史淵遠流長,到現在已從單純的鹽、水、老麵、麵粉變形成加了各式各樣添加物的現代食品,但吳家麟總是希望麵包可以回歸原始。然而麵包一路從前置發酵中間發酵到後發酵等程序,全都與酵母息息相關,也因此,了解酵母,是打開麵包神秘面紗的最好方法。

而另一個製作麵包的關鍵即為食材。除了製作麵包的過程單純外,吳家麟還時常採用台灣各地農產品,與小農合作。他曾與妻子跑去台南東山,拜訪一位七十餘歲的資深龍眼職人李清祥。

「他住在東山的土窯巷,以前曾有一百多座窯,現在年輕人不想做,窯已經剩很少了,我跟太太帽子一拿掉發現我們在當場也是最年輕的。燻桂圓需要六天五夜燒柴,在這其中火侯要控制得很好不得馬乎,還需要上下爬樹摘龍眼,看到老先生們這麼認真的在照顧龍眼,真的非常感動。」

吳家麟不僅是採用當地小農食材,他還自己去現場體驗收成、製造過程,了解並認識小農,聽他們投入大半輩子在做農產品的故事。後來,吳家麟把李師傅的龍眼帶回,做了桂圓核桃麵包,取名為「以核為桂」,大受歡迎。

除了龍眼外,還有全台各處的農產品如芭蕉、鳳梨、紅豆等等吳家麟都融合在麵包製作中,「我的社區麵包店扮演的角色就像 Hub (分配器)一樣,連結在地社區的居民與小農。」吳家麟為自己的麵包店設定了定位。

------02-2

用天然的在地食材滋養在地的人

社區麵包店 (CSB, Community Supported Bakery) 是吳家麟近幾年來一直推廣的理念,這個概念來自美國獲獎無數的麵包師傅 Don Guerra。他提出的社區麵包店有以下三項特點:

  1. 麵包店中 「麵包」最為重要,而非店內的裝潢、行銷等附加價值
  2. 重視分享,The more you share, the more you learn.(分享愈多,學得愈多),這也是吳家麟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3. 在地式餐飲,取用當地食材,與在地文化結合

這個概念啟發了吳家麟,於是他甚至自己寫信去聯絡遠在美國的 Don Guerra,與他交流討教,並大力邀請他來台灣辦活動、辦演講,讓更多台灣人知道這樣的麵包店型態。「我希望未來台灣能有愈來愈多麵包店用在地的食材滋養在地的人。

一直以來軟麵包、精緻麵包較受台灣人歡迎,而吳家麟做的傳統酸種麵包是小眾族群,「剛開始的時候,客人甚至會來問這個麵包是不是壞掉了。」吳家麟莞爾一笑,但開店至今 22 年,質疑的聲音愈來愈小,支持的力量愈來愈大。「我們這幾年來努力做的就是 Bread Talk,讓麵包說話,而不是讓人說話。」

做麵包時必須忠於自己

------04-1

除了寫部落格 —— A baker's diary(烤箱邊的故事)分享製作麵包心得外,吳家麟也開設過線上課程《火頭工做麵包:用科學方法學做健康麵包》成果相當不錯,重新拾起當老師這條路,只是教授的內容從科學變成烘焙。

吳家麟坦言這讓他十分開心,「我希望能把我這十五年來的斜槓經驗普及化,將酸種麵包、特殊材料、麵粉、各種小麥等的知識介紹給大家,讓大家在家裡就能做出好麵包。因為每多一位麵包師傅,他身邊就會多出一群很有福氣可以吃好麵包的人。」吳家麟笑著說,而這也是他第二次開課的初衷。

然而線上教烘焙仍有它的挑戰之處,除了不比現場課程可以隨時與學員互動,上課指示必須更清楚外,吳家麟還點出一個關鍵「彈性」。在製作麵包過程中,很多程序或數量都必須有彈性,例如麵粉吸水量會隨著季節有所差異,有時候會差到 2%,更不用說還有不同的麥種如小麥、祼麥、斯貝爾特小麥等,這也衍伸出這堂課,很重要的一個概念,麵包師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自己的麵包,做出專屬的配方。

這門課並不是教大家明星產品的配方,當你跟著別人的配方做時,這個配方永遠不會是你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的配方,那才會完全屬於你。」現場設備如烤箱,亦或是材料等,皆可能無法與課程中的一模一樣,而這時人需要有應變的彈性,而非設備來配合人,這也破除了家裡設備不足無法烤出專業麵包的迷思。

做中學,如同吳家麟從零開始踏入烘焙世界一樣,去感受每一次做麵包的差異,一定會有失敗的時候,那也是烤出完美麵包前的必要準備。「老師可以做的就是在每個可能犯錯的時機提醒同學,剩下還是需要靠自己去揣摩。」用自己的方法去嘗試,那才是真正你做出來的麵包,這也正是做麵包好玩之處。

以現代的科學去製作傳統的麵包,雖然更精準、更貼近麵包師傅的想像,但同時這其中又有些無法精密計算的彈性與變動,讓每一次製作麵包的過程都像是在創作藝術,儘管百般推演,最後的成品可能還是會一再讓你驚艷。

在吳家麟身上彷彿有源源不絕的知識,但為人十分謙遜隨和。目前妻子的烘焙坊週休三日,有寒暑假,兩人會趁著這段時間到處考察。當老師發現新的麵包或有趣的麵包師傅,不論世界各地,他都會主動出擊找到目標物,盡可能接近他們,與他們討教、交流,把這些激盪出來的知識產出分享給更多人。

------05

學新東西的時候,我會把自己設定的很笨,每個領域的縱深、廣度都很大,投入新的領域要虛心。」至今老師邀請過來自美國、瑞典、新加坡等地的知名麵包師傅來台灣演講、交流,他本身就在實踐 The more you share, the more you learn,並且一直讓台灣的麵包工藝能與世界接軌。吳家麟戲稱這幾年的在烤爐旁的歲月是自我放逐,在做麵包的時候他拋棄了過去職場上汲汲營營的自己,而找到了真正的歲月靜好,也同時在現代復興了傳統麵包。

火頭工人生半百時從烘焙坊的爐邊開始了他的故事,而你可以在家裡的廚房,從打開《火頭工做麵包:與酵母共舞,設計專屬配方》這門課開始。

後記

看到老師一路從部落格到臉書,十幾年來細心分享烘焙學習歷程,不吝與各路舊雨新知分享自己所知的一切,我好奇一問:「老師有在經營 IG 嗎?」,老師懵懂地想了一下,接著開了自己的 IG 頁面,原來默默已有千餘名粉絲追蹤。

老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與時俱進,真的是我看過最貫徹「活到老學到老」、「邊做邊學」的典範之一。帶著最簡單的理念還有滿滿的學識,面對最新的潮流科技與趨勢,利用並擁抱它們,讓自己珍視的價值可以透過各種工具傳播地更廣、更遠

掌握製作麵包的關鍵「酵母」!阿段烘焙的火頭工吳師傅,帶你認識酵母與麵團的特性,在這堂《火頭工做麵包:與酵母共舞,設計專屬配方》課程中,將揭開麵包「氣孔組織」與「表皮口感」的神秘面紗。更親自示範十款具代表性的歐式麵包,指出製作時容易失敗的操作重點,系統化理解酵母製作的科學原理,不再死守固定配方,設計出具有個人特色的麵包。

採訪、撰稿編輯:Lika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