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架構入門,UX 設計師的思維培養

全文

在開始舉辦 UX 工作坊之後,經常跟希望入門這個領域的朋友聊天,因此也讓我更了解 UX 入門者的痛點與煩惱,其中一個門檻正是各種意義深遠的專有名詞,例如「資訊架構」

雖然可以告訴入門學習者就去翻閱歐萊禮出版的北極熊書 (註一) 自學吧,但裡面多如繁星的專有名詞總是令人昏昏欲睡。大多數的人會很慚愧的說根本沒辦法看完,更多的人會說即使看了也無法理解實際狀況,更別提內化成為知識,幫助設計工作能更上一層樓。在學習的認知科學上,這是典型的「因為缺乏前置知識,所以無法培養能力」的學習落差問題

註一:我們翻開歐萊禮出版的北極熊書《資訊架構學》查看一下目錄,會發現這門學問在談組織資訊、建立標籤與分類、規劃導覽系統、談論搜尋以及各種中介資料 MetaData 的重要性。我相信你的大腦會很難立即內化、吸收上述這些文字,因為真的很難懂,離生活經驗很遠。或者,每個字分開來我們都能閱讀,但合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就很難開口用白話文說清楚。

資訊架構之所以對入門者難以學習,原因在於這是一門綜合技藝,而這門綜合技藝最後的產出是一個多方因素結合起來的合理規劃成果。因此,要把一個可能要考慮千百種因素或流程的綜合技藝用文字記錄成為書,就不得不去解釋各種資訊問題的處理方法與原理,隨著網路技術與文化的演化,這些方法又會持續變動。

誇張一點來說,在寫下某些方法並來等待印成書的時間,搞不好因為技術或網路新創的領域而誕生了簡便的解決方案,並且被新世代的產品納入基本規格中,往後遇到相同情境的人可以在完全不懂解決方案原理的情況下直接拿來解答,且只需要遵照一些基本規範的限制。

舉個例子,在隨機碼、會員驗證、防機器人的領域就有許多類似的開源技術,以知名的 CMS-Wordpress 為例,直接幫你把許多網站資訊架構的常見基本元素都整理好了。如果有玩過臉書開放給媒體發佈商使用的「即時文章(instant article)」功能,也會發現關於文章的基本資訊架構,HTML5 標籤也有了非常完善的通用規範。

這篇文章我將試著歸納資訊架構的基本觀點,並提出對應的練習、觀察方法,如果你是嘗試學習資訊架構的朋友,歡迎完成練習,並到我的 Facebook 找我做進一步討論。

資訊架構的基本觀點

資訊架構最簡化來說可以分為「使用者」、「資訊系統」、「資訊提供者」三種角色。而身為一個資訊架構的設計師,我們希望:

  • 讓使用者能夠尋找到他想要、需要的資訊,並且加以運用;
  • 讓資訊提供者能夠按照他想要的服務、商業模式提供資訊,以產生價值;
  • 讓資訊系統(網站或 APP )能包容資訊的變化、增減、擴充,以維持資訊的品質。

UX-1

建議有興趣的入門者,可以嘗試用這三種角色代入,去「分類」你所使用的網站或 APP,每一個畫面上看到的訊息,應該屬於哪一種角色的考量。

用 Airbnb 來做個小練習

UX-2

試著觀察 Airbnb 介面上隱含的資訊架構角色,並思考下列問題:

  • 使用者是如何發現自己處於「東京」的資訊內容?
  • 什麼地方引導使用者去「改變資訊的內容」以符合使用者自己的想法?
  • 標題「探索東京」底下的三個項目,是根據什麼定義出來的?
  • 標題「探索東京」底下的三個項目,圖片是怎麼來的、如何決定?
  • 標題「熱門房源」物件,使用了幾個資訊欄位?
  • 「熱門房源」物件這些欄位的內容是怎麼來的?試著用 google 表單設計一個表格模擬填寫的方式。

資訊架構的終極目標

在「UX」成為顯學之前,有一個職稱叫資訊架構師,這是因應 Web 世界資訊快速成長而從原有的圖書資訊領域分岔出來的一門專業領域,但在台灣的工作環境中,常以企劃一職取代。北極熊書其餘的部份涉及了專案管理、組織文化以及用戶體驗。沒錯,北極熊書也談 UX!

事實上資訊架構這件事情就是為了服務人類,設計出人們可以自助取用資訊的系統,當然是規劃資訊系統的 UX 設計師所關注的範疇。有關資訊架構學的起源,推薦閱讀這篇:《跨部門溝通? 經典著作「北極熊」作者看到 IA 新機會:從自身做起》。

本文原載於 獸群之心 / Soking 的 medium,原標題:入門資訊架構並學習UX設計師的思考方式(一)觀察與練習的方法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