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聲音培訓師周震宇 —— 聲音反映出人的內在,而溝通是一生的自我覺察

全文

學生遍及兩岸、擁有二十年授課經歷的資深聲音培訓師周震宇,一踏入攝影棚,便以溫厚的嗓音和態度點亮了全場。

聲音背後,反映著對他人的體察

周震宇是資深配音員,也是聲音表達培訓師。幼時,他便開始廣泛聆聽各類廣播節目和有聲書,觀賞相聲節目,不僅為其中流暢而獨特的聲音表現感到讚嘆,也從中找到熟悉和陪伴感。

長大之後,周震宇開始對廣播和電視的幕後感到好奇,四處摸索。因緣際會下,他在大學期間參加了廣播社。一日,他忽然瞥見廣播社牆上貼著一張廣播公司配音班的招生海報,上頭寫著:「你想當幕後劉德華嗎?你想當明星代言人嗎?」備受吸引的他,便報名了配音班,和聲音正式結下不解之緣。

配音訓練打開他人生的視野,一次上課,老師見當時的周震宇個性張揚,便語重心長地詢問他,在配音班上學到了甚麼?這句大哉問,成為了他心態上的轉捩點,自此,他逐漸意識到「聲音訓練」不只是需要學習「聲音的技巧」,更要了解聲音背後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對當下情境、對他人需求的體認

求學期間,周震宇興趣有了依歸,也在課餘時間接案,原本想做戲劇配音的他,在一次次嘗試中感受到許多角色的美好。兵役結束,出社會之後,他走進一般的公司行號,從中觀察了職場百態,但心之所向始終呼喚,聲音帶來的滿足難以忘懷。是故,周震宇兜兜轉轉又走回了老本行。

溝通的目的是取得共識,建立關係

聲音是溝通的媒介,也是營造情境、承載溫度的一大利器。

周震宇認為,溝通的目的是建立有意義的關係,當一個人的聲音表現和話語的內容同步,溝通時「心口一致」會讓說服力大幅提升。舉例而言,當你想要對一個人表示認同,篤定地點頭稱「好」和語調散漫地說「好」,二者帶來感受會有相當顯著的差異。

游刃有餘如他,一路上也不乏受挫的經驗。回顧過往,表錯情、會錯意、在不恰當的場合展現出過度的熱情,是周震宇最常面臨的問題。一次次殘念中他意識到,不僅聲音動人,如何正確評估情勢,接收他人的情緒,也是溝通時的一大學問。

---1

累積了自己的專業技巧、知識和洞見後,周震宇開始開班授課。時至今日,他進入聲音教育已二十年,課程也從最初單純的配音員「職業」導向,轉進專業表達和溝通指導領域。

現在,他在澄意文創擔任首席講師,以個人名義開授各類線下課程,希望讓學生了解,每個人的聲音都不只一種模式,可以用於反擊,可以展現智慧,也可以溫暖他人。他認為「人」有非常多個面向,但能不能向內發掘,發掘後能不能成功展現,則關乎人的「意願」。

課程中,周震宇訓練學生對聲音的掌握,包含對呼吸吐納、音色開發和聲線的雕琢,更重要的是,讓聲音和話語背後的「意願」適當結合。結訓時,除了個人對聲音的控制之外,他亦會測試學員對聲音的敏感度,當學員們懂得如何感知他人的感受,學會鑑別聲音背後的情緒,在心中建立屬於自己的聲音資料庫,才能更有效地建立溝通,取得共識。

從線下進入線上 —— 在 Hahow 開設聲音與溝通課程的起心動念

原本傾向做線下教學的周震宇,在 Hahow 的第一堂課《聲入人心-周震宇的人聲必修課》中,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聲音訓練相關的知識與經驗,從呼吸、發聲、共鳴,咬字,乃至如何保護聲帶、豐富音色、依照情境掌握語速,都有深刻的著墨。

若能有意識地使用聲音,人之間的互動間將會更細膩,在溝通之間找到更好的傳遞方式,讓彼此都能夠舒坦,取得共鳴。周震宇將自己的聲音使用理論製作成線上課程,方便學生複習取用,完善先備知識,自己則成為線下教練,等到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後,再到線下面對面親自替學生細部的拿捏和調整。

有些學員和周震宇反映,上完基礎聲音表達班後,擁有一副好嗓子,但進入職場卻依然不清楚該如何運用。於是,周震宇便在 Hahow 設計出了第二堂幫助思考,整理自己思緒的課程《邏輯表達力-周震宇的口語邏輯優化課》。

邏輯表達能力一生受用,在這堂課程中,周震宇會教導學員鍛鍊自己的邏輯表達架構、設計表達方式,幫助提升個人言談的說服力、增加自信,並且擴大影響力。

溝通問題百百種,周震宇在線下課程的經驗累積中,歸納出了四種學員在職場常見的難處:

  1. 想說,卻不敢說
  2. 敢說,卻不會說
  3. 會說,卻說不好
  4. 說得好,卻不願意說

周震宇表示,這四種情況像是一個遞進的循環,也各自有其象徵的人格特質。

第一種人,心中的小劇場中通常很多,跟主管上司溝通時,念頭千迴百轉,但嘴上就冒不出第一句話。第二種人,想到什麼就說甚麼,話語間卻經常下意識地採用了「比較」法,容易得罪其他人。第三種人,說話義正詞嚴,卻容易忽略他人感受。第四種人,他們講話的咬字、聲音表情都很好,卻不願意展現,或者必須要到某個特定的舞台上才願意去表現。

其中,周震宇特別強調第二和三。第二種人對話中的「比較」,經常是捧高一方而貶低另一方,也許發言者心直口快,亟欲討好,但其實被捧者也不見得會感到愉快,反可能會使對方落於窘迫,進而兩面不討好。第三種人,是理性思維的信仰者,他們有著優異的邏輯,表達內容引經據典,卻容易忽略聽者的感受

除了資訊的正確性,「安全感」也是影響對話品質的一大因素,發言者說話的形式即取決於此,因為唯有擁護了對方的情緒,才有辦法真正獲得交集。對話進行的重點不在於說者實際所有,而在於對方從中「擷取」並「聽懂」了甚麼,並且採取了什麼樣相對應的行動。

字裡行間,唯有真誠與同理不破

「真看、真聽、真說、真感覺」如果要用一字來概括聲音表達的精髓所在,縱橫聲音界二十餘年之後,周震宇給出的答案是「真」

這些年,他感覺到真誠對話,真誠待人的重要性。在對話時,我們經常會自我矯飾,以求討好他人,但他認為試圖偽裝、或者表現出模稜兩可的態度,並不利於長期的對話和相處;甚者,許多人也經常在發表意見前,缺乏佐證、接收錯誤資訊,便預設許多立場,不僅不利對話,關係亦容易破局。聲音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亦能傳達當下細微的情緒和感受,是故我們必須要對自己說過的每句話負責

周震宇提醒道,進入職場之後,訓練自己邏輯和表達的精髓在於提升「自我意識能力」,包含有意識地關照自己和他人說話和相處的內容,以及心中自我對話的內容

許多人會把職場上溝通的雙方,當成在「談判」的雙方,但周震宇認為,溝通是為了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如果把對方當成對抗者,從個人的態度到行為都會把對方當成敵人。態度會影響行為,說話的行為則會影響最後的結果。

以前段提及的「比較法」為例,用其推銷產品的人可能會羅列出 —— 使用我們的產品好處為何、相較現在可節省的成本為何,跟你現在在用的東西截然不同。表面上看似好意,其實是數落了對方曾經的選擇,如果這時又不假思索,批評了先前做出選擇的人,就更難以圓場。

溝通是為了共同解決某件事情,即使觀點不同,也可以和平共存。將對方視為朋友,而非敵人相當重要,當我們能夠將對彼此的理解和感受區分,歸納,對話將會更為有利

---2-1

最後,周震宇為前者遊說的情境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說話架構 —— ABC法則

  • A:Agree 認同
  • B:Build 建構新觀點
  • C:Compare 比較,請對方作出選擇

A(Agree)同理對方的想法作為出發點,向對方表示:「我非常認同您選擇前項商品」並從談話中清楚了對方的所需:「就您的敘述,您的需求大概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優點和好處」接著進入 B(Build)階段,提出己方的新方案:「我提出我們公司同樣功能的產品,它的規格、價格,對貴公司能夠帶來甚麼樣的好處。」最後進入 C(Compare) ,將選擇權交給對方,請他自行比較,作出選擇:「如果您願意給我們一個機會,我們會非常開心,謝謝。」如此一來,便是一場不傷和氣的對話。

聲音反映出人的內在,而溝通是一生的自我覺察。」這是周震宇亟欲傳達的核心概念。在聲波的交會當中,人們建立交集、共識,進而生長成為有意義的關係。你的每一次開口,也可以是一場人際的成功鍛造,與無盡探索。

完整專訪影片:

邏輯表達能力一生受用,在這堂《邏輯表達力-周震宇的口語邏輯優化課》課程中,周震宇會教導學員鍛鍊自己的邏輯表達架構、設計表達方式,幫助提升個人言談的說服力、增加自信,並且擴大影響力。學習整理自己思緒,訓練如何有效溝通與表達!

採訪、撰稿編輯:辰榛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