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韓筠青──沒有說盡的話,留給看的人明白

全文

當你看到裝著蛋的鳥巢被箭刺穿,你會有什麼反應?大概,心裡多少會因為不和諧的狀態感到些微不適,「為什麼會這樣?」可能很快成為心中下一個疑問。

這是攝影師韓筠青在〈Through Me, to the Sorrowful City〉系列展中的一幅作品,但向她本人發問時,她並不急著揭曉答案,反倒關心起我當下的感受。

------

就在如實表示「有種刺到心裡深處的沉痛感」後,韓筠青雀躍地說,這就是這幅作品想傳遞的情緒。她用鳥巢象徵家、蛋代表主角(自己),再用一箭穿心的強烈畫面,表達出人們自認可以帶來安全感的地方,最終卻可能讓你遭受最深的傷害。

對韓筠青而言,攝影作品實際上在講什麼,不見得要被準確讀取,能夠讓大家感受到相似情緒,以此填入各自想像的「留白」,才是最迷人之處。「作品的解讀沒有標準答案,我只希望可以盡可能地引發觀者的共感,把他們心中的『我也是』拍出來。」

創作是賦予意義,不是取之於世界

---03-1

問題是,不只攝影是門藝術,如何看懂攝影作品更是門學問。韓筠青笑說,在培養鑑賞力前,得先學會判斷眼前的照片能不能稱得上「作品」。

她進一步解釋,廣義來說,只談影像本身時,可以分別從「形式」及「敘事」兩種類型來討論。前者像是常見的風景照、街拍,「這是用攝影『紀錄』,攝影者沒有特別要闡述、探討的主題,單純是拍出眼前所見的漂亮景象。」換句話說,當有人對照片表現出「哇!你怎麼拍的」「好厲害!你用什麼相機」等反應時,等於觀者和攝影者之間,只對影像表層達成共識,卻忽略了內容的交流。聽來諷刺,卻是最簡單的辨識法,也是許多自認「懂拍」的人最常深陷的迷思。

敘事類照片則是跳脫形式,在畫面上出現對話的可能,就像一開始提到被箭刺穿的鳥巢一樣,可以明顯感受到黑暗、沉重感,「因為有明確想傳遞的訊息,看的人會想跟『她』互動,進而發展出自己的體悟。」因此,如果看完照片後,第一時間反應是好奇「這個要講什麼」,就表示觀者在乎的不是 how to(如何拍),而是 why(為何而拍),代表這張影像成功勾起觀者的好奇心。

從攝影專業聊完作品的定義,韓筠青像是有難盡之言一般,突然又化身語言專家,說文解字起來。她說,講到作品的英文,大部分人會用 works 或 creative works,但她更喜歡文學界使用的詞:brain child(頭腦的小孩),因為一個作品的誕生,是經過大腦百般苦思後才能獲得的產物。「創作者其實就是作者,他們在下筆、按下快門前,早已清楚知道自己要說什麼,而創作的核心是創造,不是從世界捕捉現有的東西。」

幸福順利成了藝術家的雙面刃

---05-1

實際上,除了攝影師,韓筠青還有另個身分──攝影私塾 Onfoto Studio 創辦人,正想為她創業即將邁向 6 周年喝采時,她露出苦笑,分享自己靈感枯竭的時候,總在生活幸福、工作相對順利時發生,加上從藝術家切換成經營者,會不小心因為太務實而壓縮到靈感發展空間。

「沒有作品對我來說是種傷害,因為我就成了『曾經』做藝術的人,而不是藝術家。」

放棄的想法不是沒出現過,「不辦個展可以嗎」、「公司交給別人經營算了」曾反覆浮現在韓筠青的腦中,但就像按下快門前,總會自問「為何要拍」的提醒一樣,她也重新審視自己做每件事的目的跟意義。

「創作、辦個展是我的生活原動力,而開工作室才能讓我有餘裕堅持創作。」當韓筠青釐清紊亂的思緒,最終做出的調整,既不是捨棄一方,也不是委屈求全,而是轉念。

現在的她,需要專心創作的話,就刻意排開一、兩個月時間,跟工作完全隔絕,確保自己能全然投入在醞釀、蒐集靈感,讓自己回到適合創作的狀態;對於審預算、緊盯招生進度、記帳等瑣碎行政庶務感到不耐煩時,提醒自己這是支撐創作的一部分,就不至於喪失做事意願。

---02-3

經營跟創作之間巧妙的依存關係,就這樣意外在造成束縛之餘,起到互相砥礪作用。「以前單純是喜歡拍照的人,不管後續,更不談永續,但當你願意主動探索各種可能,你會看到自己有很多選擇,這世界將變得比你原先想得精采太多。」

每個作品,都是一個「她」

在遍覽韓筠青的作品跟專欄時,無意間發現她筆下的作品是「她」不是「它」,韓筠青說,這是聽到外國人都稱呼船為「her」得到的啟發,「船保護水手跟乘客生命,就像書乘載智慧、相機裝著底片一樣,都具備著女性擁有的強大包容力。」

---06

無論是韓筠青手中相機拍出的世界,還是每天身體力行在做的事,她總不吝於賦予無生命之物、平凡小事獨特的存在意義,這既是她身為藝術家的浪漫,也是她投身創業後沉澱出的人生真實。

筠青在 Hahow 所開設的課程《閱讀攝影的眼神 - 啟動你的影像理解力》已經正式開始募資囉,不管你是「想突破攝影作品深度」的創作者,或是「單純想看懂照片、攝影展,或攝影書」的藝術愛好者,都可以在這門課中,跟著筠青一起,打開觀看的視野。

採訪、撰稿編輯:葉冠玟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