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外的教育連結,面對新時代需具備的自學能力

全文

面對快速變遷的世代,不只是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因應變化進行人才的教育,或是個人自身學習方式的改變,也成為各界不斷討論的重點。不同類型的學習資源,該如何互相搭配;如何調配出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這次我們特別從體制內老師的視角,邀請台大資管系孔令傑教授,分享他平日結合教育與科技的經驗、人才所需具備的能力、以及不同資源串接下教育的未來發展。

教育 自學

結合科技及教育,培養新的學習型態

線上課程搭配好的實體課程互動設計,就能創造好的學習效果。

談起為何開始使用科技結合教育的契機,孔令傑教授回想起 2012 年開始教書的經驗。當時正好遇上葉丙成教授開始提倡「翻轉教室」的概念,剛開始教書的他並沒有使用這樣的方式,但實際教書後卻發現只用單純的傳統教法其實效果不彰,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完全沒有互動。

「傳統的教學方式可能是老師不斷的說,學生負責聽,課堂上完全沒有互動,學生可能在某一個點上困住了,接下來的課程就無法跟上。」於是他開始嘗試將實體課程與線上課程結合的翻轉教室。

在上課以前,孔令傑教授規定大家需先看完線上的授課影片,對課程有初步認識後,帶著自身的困惑來到課堂,透過與老師及同儕的討論,將所學有更深入的應用。原本只在技術類課程上的教學方式,孔令傑教授也開始在進修推廣部嘗試,沒想到成效還不錯。

「在職的人喜歡複習課程,而且線上課程還可以自己挑時間看」

線上課程具備重複播放、不限時段、地點收看的特性,正好符合在職人士的需求,不僅能在遇到困難時,得以重回影片複習,來到課堂上,還能有更多的互動及討論,因而打造比過往更好的學習成效。

跨領域學習,累積自身專長獨特之處

不只是教育方式上的轉變,孔令傑教授也提到個人的學習方式也需因應時代的變化進行改變。他認為:「年輕人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舞台,其中一個原因是,現在大學學的東西,進公司之後一大群前輩也都會。比起有地位、有實戰經驗的他們,如果年輕人不希望自己值錢的就只有肝了,就要去學那些以前的前輩也不會的東西」。

如何才能戰勝專業的業界人士,孔令傑教授提到其實就是 —— 跨領域學習。例如,當商業管理的人才,又有程式設計的專業,或者當程式專業的人才,又具備行銷的思維,那便有了在工作上無法被取代的武器。

教育 自學
自學能力啟動的三大要件:動機、能力及材料

除了在學校透過跨領域修課累積專長,自學能力也必須同時累積,孔令傑教授提到自學能力要啟動須具備三大要件:動機、能力及材料(教材)

動機就是自主找出解答或不斷學習的渴望,在上課中孔令傑教授也會想辦法丟出難解的問題,讓學生在找尋解答的過程中成長。

能力指的是自學的思維,你沒有辦法期待總有人可以提出一套完整的教材教會你各種技能,因此要找出並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學校課程上,透過老師課綱的設計進行各種自主搜尋,你可以不斷的延伸找尋興趣所在;在平時的自主學習上,累積自我找尋解答的資訊工具或人脈,為自己找到擴展知識的管道。

最後材料指的是學習的媒材,現今學習資源相當多,透過動機與能力,就能為自己找到適合的學習媒介。

體制內奠定基礎,體制外即時跟進

「我們的教學方式從『教東西』變成『問東西』;從『單純的課程內容』到『對於社會的理解』」

一路從國中小、高中,到大學的學校學習生涯,不再只是單純的接收知識的功能,該如何從中發掘自己的興趣,就須靠著自學能力的培育。如同現今熱議的 108 課綱,孔令傑教授提到其中對於「素養」的強調,其實也是強調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不再只是重視成績,而是討論更多探索世界及自我的可能,教育不可能涵蓋一個人所需的各種能力,所以需透過自學去找到解答、找到方向。因應這樣的變化,在教學重點上,孔令傑教授也漸漸從教東西變成問東西;從單純的課程內容到對於社會的理解。

教育 自學

除此之外,各種學習資源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對於不同平台所扮演的角色,孔令傑教授認為:「學校需要有其權威性、系統化,扮演的是比較穩健教育的功能,為學生的知識體系打好基礎,而新潮熱門的能力,其實可以靠著體制外來補充,相互搭配打造未來的人才樣貌」。

學校最大的用途,是認證有基本素養的人才,得以作為社會評斷的標準,而最新潮流的熱門專業,則可以靠著較無設限的體制外學習資源,如線上平台、其他教育資源進行補足,有了體制內奠定良好的基礎、體制外對於新鮮熱門專長的即時跟進,搭配自我自學能力的累積,成為跨領域人才將不是難事。

透過跨領域的連結,知識技能的流動不只發生於體制內,更串連至體制外,學習不再只是單面向的接收,而是教與學的互相交流,不限時間、不限地點,給自己一個空檔,讓學習落實於生活中,探索自我的無限可能,從實體學校、線上平台或其他的學習資源中,找到自身才能的養成之道!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