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中的彩色雨衣:緬甸華文學校的幾種辦學方式

全文

歷經時局動盪,緬甸軍政府將學校公有化,更曾取消英語授課的大學規範,將其改為緬甸語教學;政治的一場大雨尚未停歇,而教育亦是緬甸學童所期待的一把未來保護傘。

緬甸軍政府上臺,大雨來臨

1962 年,尼溫為首的軍政府上臺,成為緬甸的統治者。推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也將私立學校國有化,緬文學校以外的教育單位被收歸國有,華文學校變相被取消、禁止。

然而,緬甸境內有為數不少的華裔,華文學校的存續有其必要。為了維持經營,華文學校發展出幾種模式,以因應政治社會的變革:

華文學校的彩色雨衣

佛經學校

所謂「佛經學校」,是一種類似「教會」的模式,以講授經典、宣揚教義為主要目的;對外宣稱講授佛經,而佛經傳自中國,誦讀經文自然是以中文──也就是當地所稱華文──為主,以此繼續興辦華文學校。這類學校由於藉著佛教的名義辦學,所以校內通常會有寺廟或佛像。筆者曾經到訪過彬烏倫的佛經、年多學校,兩校的辦公室內,就有這樣的配置;在臘戌,則有明德學校,原名五戒學校,「五戒」也可以很明顯感受佛教學校的意思。

![彬烏倫佛經學校](https://ppt.cc/fOrevx@.jpg) 彬烏倫佛經學校 / photo credit:周嘉欣
![彬烏倫年多學校辦公室](https://ppt.cc/f13Lkx@.jpg) 彬烏倫年多學校辦公室 / photo credit:周嘉欣
![臘戌明德學校校門](https://ppt.cc/fYOyxx@.jpg) 臘戌明德學校校門 / photo credit:周嘉欣

而為了因應政府檢查,除了一般的華文課程,課堂中亦誦讀《弟子規》,當政府官員來勘查,也就乖乖地唸上一段《弟子規》,顯示學校真的是在教授「經文」。當然,政府並非不知道這些學校藉由「誦讀佛經」的名義來興辦華文學校的真相,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學生繼續「讀佛經」、「學華文」。

另外一個值得探究的現象,除了佛教以外,也有以其他宗教名義興辦的學校,臘戌就有一所華文學校「聖光學校」是以基督教教會學校名義辦學,在 1962 年以前也有專門給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後裔就讀,以阿拉伯文教學,並解讀《可蘭經》的學校。然而在 1962 年以後,基於種族跟宗教問題嚴重,已經幾乎沒有以其他宗教名義興辦的學校了,且無論是在學習傳統文化,或確實在講授教義,復興辦學的機會微乎其微。

孔聖/孔子學校

另一種華文學校辦學方式,則以「尊儒」、「尊孔」為號召,例如名為「興華」的學校,強調辦學目的為宣揚中華文化,作為教授華文的正當名目。

此種學校多由同鄉會創辦,為集團董事轉投資教育事業的模式,內部成員或有與官方單位熟絡的人,甚至本身就是政府官員。同樣是私立學校,跟其他華文學校相比,與政府關係更緊密。

![當陽孔聖學校](https://ppt.cc/fzXpkx@.jpg) 當陽孔聖學校 / photo credit:周嘉欣
民族學校

第三種模式,可在中緬邊境的「臘戌」見到。

中緬邊境有一群「漢人」長期居住在「果敢」這個地方,而在英國殖民期的第二次邊境劃定時,卻被劃歸為緬甸人。緬甸脫離英國統治後,仍延用此劃定結果,將「果敢地區的漢人」列為「緬甸少數民族的一支」──「果敢人」。

臘戌此地,是果敢地區南邊的城市,果敢人特別多,因而保留許多果敢文化,同時,也有許多「果」字開頭命名的民族學校,如:「果敢學校」、「果文學校」,而這些民族學校也就是華文學校,教授「果敢文」,亦即華文。類似的學校也出現在佤邦(緬甸北撣的一個城鎮)等地,如:「佤族學校」。

![臘戌果文學校](https://ppt.cc/flMs3x@.jpg) 臘戌果文學校 / photo credit:周嘉欣
![臘戌果民學校](https://ppt.cc/fOobOx@.jpg) 臘戌果民學校 / photo credit:周嘉欣

華文學校的轉變

隨著中國崛起,緬甸的華文學校也有所轉變。除了內容上隨著社會變動革新,學校的型態也有了本質上的改變。生源方面,多了非華裔學生,教材部分,則開始使用中國大陸所提供免費完整的義務教育(緬甸地區專用)、對外漢語(海外通用)教材。

整體而言,性質慢慢由本地華文學校轉變為「對外漢語學校」。

七○年代風雨飄搖,八○年代艱苦深耕,九○年代後人乘涼

歷經了動盪的時代、草創時期的艱辛,現階段華文學校暫時能有穩定生存的辦學模式,可說是前人努力的碩果。

然而,隨著時局仍在不斷變動中,緬甸華文學校除了興辦模式的問題,整個教育環境的諸多環節,尚有更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場雨,還在下,期待更多保護傘張開,給緬甸學童更好的未來。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