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聽見自己,才能看見感動:淺談音樂創作

全文

去年茄子蛋在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的那句「積極樂觀,感恩惜福」,讓觀眾對於這群年紀輕輕卻勇奪〈最佳新人獎〉、〈最佳台語專輯〉兩項大獎的樂團印象深刻。即將在今年邁入第三十屆的金曲獎,將於本週六 (6/29) 晚間舉行,是台灣音樂圈每年深受矚目的年度盛會。


I See Music,聽見自己、看見感動

「I See Music」是第三十屆金曲獎的主題,就像金曲獎形象影片中所呈現的音樂創作過程,創作者從準備、碰撞、感官吸收的整段心路歷程,音樂所蘊含的強大包容性,在能量共振的瞬間也撫平了創作者和聽眾的內心,唯有先聽見自己,才能看見感動。

音樂從來就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一個由創作者和聽眾所形成的無限輪迴。由創作者對音樂的詮釋開始,與外界翻轉碰撞激盪出火花後,將能量透過音樂傳遞到聽眾的心中,藉由聽眾的反饋,讓累積的感動再次回到創作者的內心,為下一次的作品儲備能量。

打好基礎,音樂創作其實入門不難

音樂永遠都有各種演奏技巧和創作方式能夠學習,「創作」這件事應該要自由發揮,才能做出有自我風格的音樂。創作入門的難處其實不是音樂創作本身,而是該如何從爆炸的資訊量中,整理出一套自己適用的學習模式繼續摸索、學習。

在 Hahow 開了〈音樂創作課程〉的陳威誌老師,當時開課的初衷其實很簡單,他認為創作入門並不需要過於高深的樂理知識,先從「認真聽一首歌」開始,思考歌曲帶給自己的感受,接著再嘗試分析音色、段落安排和情感。先從其他創作者的作品開始學習,有助於自己日後創作時能更多元的思考。

樂器必修課

樂器

音樂的表現方式百百種,擁有至少一項樂器演奏的能力,能讓你在創作的路上如虎添翼。千萬不要將自己侷限在「只有透過大眾比較能接受的媒介(如:鋼琴、吉他、歌唱),才能讓自己的創作被聽見」的思維裡,呈現音樂的媒介百百種,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樂器,絕對比順應潮流盲從來的重要。

近期流行的節奏口技 aka. Beatbox,也是一種音樂呈現的新穎模式,甚至還不用花錢買爵士鼓,靠著自己就能上台演出。或是向吳政君老師學習木箱鼓的演奏技巧,運用身邊隨處可得的資源,打出撼動靈魂的節奏。

如果你還是嚮往用一把吉他自彈自唱的創作模式,可以試試看這堂由這球音樂教室所規劃,搭配獲得第二十七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獎項的張三李四樂團團員 — 楊宗翰老師的〈木吉他自唱自唱課程〉,從歌唱到木吉他彈奏技巧,讓你朝創作之路更進一步。

練習、練習、還是練習

音樂創作沒有標準可循,隨著世代的演進,音樂呈現的型態也千變萬化,唯一不變的是「學習」這件事。無論是找老師一對一、一對多學習,或是透過網路資源,找相關線上課程進修,當你累積更多樂理知識、實戰經驗,所呈現出來的創作也會相對的更多元、更有畫面。

如果你已經有基本的樂理概念,想幫自己的作品設計出更好聽的和弦進行和更龐雜的架構,可以試試這堂由安妮朵拉樂團吉他手 — 吳為民 (叮咚) 老師所規劃的〈現代音樂和聲學課程〉,讓你的創作更加豐富。

從生活找靈感,走出自己的路

學習音樂創作的初期,需要大量吸收來自四面八方各種不同的音樂類型,書法的入門練習是臨摹,音樂的入門練習也是從模仿開始。但模仿畢竟還是複製他人的作品並非原創,當你開始對自己喜歡且能夠掌握的類型熟練後,可以嘗試跨出舒適圈,不要認為自己懂的不夠多便不敢去試。從生活中找靈感,用心感受身邊發生的大小事,從每一個契機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資料庫,創作本身便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除了善用網路資源吸取新知,也能多將自己的作品分享在不同的網路平台,透過問問題的方式,從其他創作者的回覆中學習經驗,再反饋到下一次的作品裡,從反覆學習的過程中,走出屬於自己的創作路。

繞遠路也好,抄捷徑也罷,就像安溥去年在《煉雲》演唱會結束後與樂評陳玠安的專訪中所提到的:「我選擇在我的人生裡轉圈圈,轉到這個面向就在這待一會兒,我也不會覺得不負責任」,任何事情都有發生的理由,只是你得用心去尋找。

音樂創作是理性也是感性

演唱會

在福衛七號順利升空、踏上宇宙航道前,科技部製作了一部名為《獻給遠行的孩子》的短片,記錄了音樂家們創作為福衛七號量身打造主題曲《來自遙遠的訊息》的歷程。音樂就像太空,未來會如何發展或有什麼新的發現,對所有創作者而言都是未知的領域,就像衛星發射從地球抵達另一個世界,音樂創作所蘊含的能量絕對是數字無法輕易量化的。

從學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創作脈絡,再到音樂創作本身,最重要的還是音樂帶給自己的情感。收看金曲獎頒獎典禮替獲獎人喝采的同時,也要記得音樂的本質和初衷,唯有先聽見自己,才能看見感動。

在 Hahow 學習更多音樂課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