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面試懶人包 —— 從面試官的角度,寫給對日文沒自信的你

全文

東京工程師是一群由之前在日本工作的工程師,產品經理,所組成的社群。平常會分享各種日本網路圈的求職管道&方法,並且幫忙所有想來日本工作的工程師夥伴們接洽工作機會,讓想來日本一起工作的夥伴能夠順利上岸。

公司招募時,為什麼要面試?

公司要找到適合的人,只看履歷可能不夠,還需要把人找來聊聊,看看他履歷上寫的經歷是否真實、技術能力到哪裡,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人實際相處起來是什麼樣子。整體來說,面試主要是互相了解,與趁機宣傳自己的一個重要環節

企業招募轉職員工時,主要只看兩件事

  1. 是否可以補齊公司缺乏的能力
  2. 公司文化是否合得來

以上兩點其實已經完整傳達面試前最需要準備的功課,因此你應該先上網找資料,或是如果有採用獵頭的話,先請顧問協助問清楚以上兩點,並且構思回答策略。

其中能力部分,常分為「儲備人力(potential hire)」和「即戰人力」兩大類別,兩者需要呈現的重點也不同。如果這份工作偏好尋找「儲備人力」,那你應該將重點放在宣傳自己的學習能力、自學精神、跨領域經驗、跨國經驗,以及對於該產業的熱情等;如果這份工作是要求「即戰人力」,那你可以依照該份工作最需要的部分,把自我宣傳重點擺在團隊管理經驗、業務經驗,以及自己對於該公司目前所使用技術的熟悉程度等等,整體內容也可以再更詳盡務實,傳達出錄取後可以快速上手的暗示。

讓履歷成為面試的最佳提問表

還記得一般在職日文的職務經歷書裡都會有一個「得意分野」的部分嗎?這部分算是對於你整份職務經歷書的「目錄」

首先你要確定你自我宣傳的這幾個「得意分野」都符合以下兩個目標,且在面試的回答中都必須緊扣著得意分野來回答:

  1. 是否可以補齊公司缺乏的能力
  2. 跟公司文化是否合得來

舉例來說,如果在「得意分野」中,你提到「擅長與團隊溝通」這點,記得在回答過去經驗的同時穿插一點這類型的故事,幫助大家建立與自己有關的鮮活形象。然後針對職務經歷書中的每一個項目,都盡量準備好符合這兩個目標的故事,用圖標來表示的話,大概像是這樣:

日本求職 職務經歷書

可能你會覺得需要準備很多故事,但是依照我們過往的經驗來看,當你開始準備 10 幾個故事的時,你會發現幾乎大多數的問題都可以用這10個故事來回答,而又因為這10個故事你已經特別準備過日文回答了,你因此就能夠在面試時顯得日文流利。我們很多N3的求職者都因此跳過了日文的錄取線破格得到錄取。

日本的面試問題中,最常見的三大問題

一、有固定答案的面試題目

第一項是最傳統也最常被問到的類型。有固定答案的面試題目就像是:「你來日本的目的是什麼」、「你有什麼強項與弱項」等等。基本上每家公司詢問的方式都大同小異,你可以將這些問題列為你在準備日文面試的核心,事先把問題列出並寫好回答,再多朗誦幾遍,基本上即使是 N3 的日文程度也可以流暢應答,花心力準備的投資報酬率保證非常高,我們也將在幾個常見的題目整理在文章的最後讓大家參考。

二、受試者過往的決策經驗

第二項題目將環繞在受試者過往經驗的「Behavioral Interview」,主要是詢問過去工作的各種經歷。此類題目跟傳統面試最不同的地方在於:會更加強調你在過去當下的判斷,例如「在決定做某個判斷時,你是怎麼考量的」、「你當時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困難的呢」。

這類面試的準備重點在於,透過「職務經歷書」事先預想對方的問題,把對方可能會細問地方先想好回答。剛剛請大家花時間仔細思考的故事們就能派上用場,請務必針對職務經歷書列點說明,並替每個項目都準備一段故事。

三、硬實力案例考題

第三項的題目則是「Case Interview」,包含常見的白板題、現場直接考 LeetCode 等。這個部分主要考的是你的「核心硬實力」,也因為是硬實力,語言反而最不是障礙,對於大部分工程師來說應該算面試關卡中最輕鬆的一環。

常見面試流程

雖然說面試流程會因不同公司而有所差異,卻還是能從中找到一個固定的模板,準備面試時不妨先照以下這個由我們整理出的基本流程來準備,可以讓你在準備面試時更有方向。

一、自我介紹(自己紹介)

常見以「初めに_分くらいで自己紹介をお願いします」這類句型開頭,基本上是必問的,主要回答的重點是「簡潔」,基本上講個 1-2 分鐘就可以了。如果想增加面試官對你的個人印象,順道炒熱氣氛的話,可以在自我介紹中置入某個跟自己有關的亮點,除了大幅提升你的個人印象外,也能幫助後續的面試問題,也許就能順利朝你希望的方向前進。

二、自我宣傳(自己 PR)

常見的問題形式有「それでは自己PRをお願いします」或「あなたの強みについて教えてください」,雖然在我們職務經歷書的「得意分野」中已經大致準備過,不過因為轉職時,比起實力更講究的是「受試者和公司的契合程度」,所以請務必要針對面試的公司和職位事先做過詳盡的調查,才能完整的提供一份「契合程度高」的自我 PR,千萬不要千篇一律的背稿回答。

三、轉職的原因(転職理由)

回答重點在於「大人の対応」,要注意對於前公司評價時要做到中立&平衡,不能一昧地過於好評或負評,可以參考以下的模組來的回答:「いまの会社は _____ やりがいがあったが、_______がいまいちなので、それを変えようと転職を希望した。」

記得最後主要的轉職理由要是面試公司剛好能夠補足的,如果你的轉職原因是因為前東家的產品流量太小,導致技術經驗無法加深,卻又跑去面試另一家流量相對也小的新創公司就不太與事實相符了。

四、希望被錄取的原因(志望理由)

這邊基本上就是事前準備工作的核心展現了,面試前記得多逛逛面試公司的官網,研究一下他們都在找具有哪些特質的員工。日本公司的官網常常會有「社員の声」這類內容可以參考,記得也先研究一下面試公司的工作氛圍,並且針對這些重點回答。另外也可以從社員們的回答中,稍微抓幾個員工常用來形容該公司的「關鍵字」,準備工作做足了,才能在面試時更加如魚得水。

以 ANA 全日空航空公司為例:https://www.ana.co.jp/group/recruit/interview/

五、對面試公司的提問(逆質問)

通常到了這個環節也代表面試即將結束,但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掉以輕心,因為這個部分的提問可是會影響到面試官對你的印象,切記要謹言慎行。

首先千萬不要問那些你可以輕易在網路上查到的資訊,在面試尚未公布結果前也建議先不要詢問薪資,問題盡量要讓面試官能簡單回答為主。這個部分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端看你在面試當下的氛圍而定,常見的問題方向建議朝對於平常實際工作狀況的好奇來提問。例如你可以問問公司吃午餐的狀況,一來是面試官可以立即回答、二來也表達了自己對團隊精神的重視,並且也有認真考慮公司提供的 offer。

能力和契合程度才是面試的重點

無論問題的順序怎麼跑,還是要記得面試的主要 2 個目的:

  1. 你的能力是不是公司目前需要的
  2. 你跟公司的文化契合度(a.k.a. 你是不是個有趣的人,會不會想跟你當同事)

在思考問題的答覆時請時時刻刻注意以上兩點,並反覆練習常見面試流程,在面試時才能臨危不亂、關關難關關關過!文章最後將附上幾個常見的面試問題提供給有志在日本工作的工程師作為參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十名面試必問題目:

  1. 何か質問はありますか(96%)
  2. これまでの会社を辞めた(辞める)理由 (94%)
  3. 当社への応募理由 (92%)
  4. 前の会社ではどのような仕事をしていたのか (88%)
  5. 入社可能時期(78%)
  6. 志望職種を選んだ理由 (58%)
  7. どのような仕事に自信があるか (54%)
  8. 入社したら、どのような仕事をしたいと思っているか (48%)
  9. 仕事をする上で大切にしたいと思っていること (45%)
  10. 他に受けている会社について

2018 年回報的 Softbank 面試題庫:

  1. 自己紹介
  2. 志望動機
  3. 自己PR
  4. 前職を退職した理由
  5. 長所と短所
  6. トラブルの際にどんな対応をしてきましたか
  7. 困難な仕事を乗り越えて、どのような結果を得られたのか
  8. 大きな失敗をしたときにどのように対処し、リカバリーしたのか
  9. チームの中でどんな存在でしたか
  10. 即戦力として働けるキャリアやスキルを持っているか
  11. 一緒に働ける人物かどうか‧既存の社員とうまく仕事ができるか
  12. 仕事仲間でやりづらさを感じるのはどのようなタイプですか
  13. ソフトバンクに入社後何をしたいか?
  14. 5年、10年後どうなりたいか
  15. ソフトバンクにどう貢献できるか
  16. 周りの方から、あなたはどのように評価されていますか?
  17. 残業や休日出勤も発生しますが、問題ありませんか?
  18. ドコモとKDDIとの違いは何か?
  19. ソフトバンクの強みと弱み
  20. 最後に何か伝えておきたいことはありますか
  21. 今の年収

希望以上的內容有幫助到希望赴日工作的你/妳!追逐夢想並不容易,我們想幫助你打破資訊不對等的困境,成為你在日本求職的助力。
我們開設了《日本求職全攻略,開啟你海外求職第一步》這門課給大家。內容包含履歷撰寫、面試攻略、薪資分析、求職管道、生活指南等。
如果我們的經驗,可以幫助大家少碰幾次壁、少走幾條冤枉路的話,那就是這門課存在的意義了。更多日本求職相關問題,也歡迎你加入課程專屬 FB 社團發問。

--

本文原載於 東京工程師,原標題:從面試官的角度,寫給對日文沒自信的你,日文面試流程攻略懶人包!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