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英語實力的距離:聚焦英文應用

全文

小提醒:文末可以免費下載「條件與假設語氣」教學影片與講義!

當時間來到 2021 年 1 月,我的英語教學生涯將屆滿 18 年。18 年!人生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不過就一個轉身,竟然發現自己從一個被英文老師討厭的國中生,變成熱愛英語的教學者。

這將近二十年的英語教學路上,我看著許多成人和孩子必須為了「英文考試」付出時間心力,一個考試之後還有另一個考試,一個級數之後還有另一個級數。這幾年考多益的人愈來愈多了,就連某些高中都要求學生報考。多益分數是許多公司的敲門磚,很多人終究達成了目標,拿到該拿的分數,但是當必須使用英語與人溝通的時刻來到,卻少見有人,具備與分數匹配的口語實力。甚至有不少公司的人資主管已親身經歷面試時最害怕的情境之一:眼前這個人多益考了八百分,卻無法用英語和他輕鬆對談。所以,或許該是時候檢視我們看待英文考試的角度了?

如果多益分數是一張入場券,入場之後呢

無論是已經拿到入場券,或正想辦法取得入場券的你,都不妨想想,入場之後你和英語實力之間的距離究竟還有多遠呢?那些正確選答的考試題型,是否也能夠靈活運用在溝通的場域中呢?

比方說,明明在現實生活中,「與事實相反的假設語氣」被大量使用著,但大部份的學員和我聊天時,還是會把「要是可以去我當然會去,問題就是我不能去啊」說成 I will go if I can go, but I can’t go.

(O) 正確表達: I would go if I could, but I can’t.

或是在想表達「如果我是你就不會那麼做」的時候說成 I won’t do that if I’m you.

(O) 正確表達: I wouldn’t have done that if I were you.

想學習正確用法?免費下載:條件與假設語氣講義

這樣的表達出現在考巻上,有上考前猜題或文法大補帖的人就會答對,而且可能還解釋得出來錯的句子為什麼錯;但能夠正確在口語溝通時用得出來的人,可能不到一半。

懂歸懂,但無法活用。這就是我們和英語實力的距離。(有些學員告訴我,公司要他們考多益而且標準是 700 分,但他們在公司無論對內或對外都用不到英文。這種情況當然就不屬於此篇文章討論的範圍。)

英文考試是絕大多數台灣人的共同記憶,而且幾乎都不愉悅

Designer sketching Wireframes

英文考試似乎是絕對逃不了也避不掉的試煉,無論大人或小孩,一輩子絕對至少有一次參加英文證照考試的經歷。「英,文,證,照,考,試」就像六塊大石頭,壓在許多人心上、肩上、頭頂上。

2013 年到 2018 年,是我最積極投入多益教學的期間。我在幾個不同的語言機構帶多益課程,發現只聚焦在「理解」和「解題」的教學下,進歩卓越或能夠考到目標分數的學員,往往都是本來就比較會考試的人,因為和過往所有的考試一樣,有些技巧能夠幫助縮短答題時間,有些公式能夠提昇答題的正確率。但對於本來就無法運用所謂考試答題技巧的學員來說,就算套著公式走都還是會答錯。

所謂「本來就比較會考試」的學員,容易理解考型和考點,可以分辨哪種題目是針對什麼文法出題,記憶力和邏輯力都不錯,對於和中文完全不同的文法概念(如時態和動詞變化),也能直接視為一種知識去做吸收,所以通常在傳授「文法大補帖」和「解題技巧」之後,考試表現都會明顯提昇,而模擬試題做得愈多也會表現愈好。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明明懂卻說不出口

但是重點來了,語言畢竟是一種技能,「懂得原理」和「能夠活用」之間有一條鴻溝,這條溝必須靠真實操作和運用才能縮小。因此總是有不少人多益分數相當高,但口語能力並不足。

而所謂「比較不會考試」的學員,語言對他們來說必須具備實際的意義,必須是活生生的工具,用得出來的技能。考試時,他們靠的是語感以及熟稔度,不是解題關鍵字;閱讀時,他們必須讀懂才能作答,再多 scanning 和 skimming 的技巧都無法幫助他們,因為他們是眼耳手腦必須同歩使用的「實體界的朋友」,別人有六成資訊就能大膽猜測答案,但他們需要至少八成把握才能做推斷。簡單來說,他們必須具備實力才能考出好分數,解題技巧的幫助雖有但不大。

所以,總是有學員在上完我的解題技巧課程之後恍然大悟,彷彿理解了什麼,人生看到了光,但一進入考試模式,錯的還是錯,腦內解鎖卻在紙上卡關。

既然都要準備考試,為什麼不連實力一起提昇

看著學生拿到想要的分數一開口卻沒有進歩,或,看著學生努力理解文法和解題技巧之間的關聯卻眉頭深鎖,兩者都令我很難過。尤其是,有些同學在來到我的課堂之前已經準備超過一年,但那一年沒有為他們帶來果實。

還有些同學下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更重。他們在別處上了解題技巧課程,意識到自己連基礎文法概念都不足,於是上文法課程;做模擬試題時發現自己看不懂試題的詳解說明,又去參加專門帶解題的課程。所有英文知識和考試技巧被切割成一塊又一塊的生肉,但真實的世界裡,無論考試或實際與母語人士溝通,英語的運用都是通盤交錯的;那些已經花費的時間金錢和心力,只有讓他們的英語能力和考試分數更血淋淋。

這些真實的狀況令我十分困惑:我知道有些考試非考不可,有些分數一定得拿,但既然都要花時間和精神準備考試,為什麼不找個方式連同實力一起培養呢?如果每次準備三個月的成果都不彰,一年四次還是實力空虛,那麼乾脆紮紮實實花一年把核心放在實力培養上,會不會更有效呢?

為學習賦與意義:大腦喜歡習得技能

2016 年到 2018 年,我在某線上平台開設即時視訊多益課程,當時我把教學方式調整成以訓練使用能力為導向,不僅教授文法句構概念和解題技巧,也加入學員實作的部份。這個方式能讓即使不大會考試的人,也感受自己在「使用英文」而不是「在背英文規則」。唯一的缺點是費時,學員必須完成指定作業,而且每週的作業份量並不小。

當時我自創了多益情境錄音作業。教材課本裡的商業文章和往來信件不再只是考試題目,我親自錄製文章的語音檔供學員聆聽,讓他們了解那些文章並非只是「考試專用」,當有人賦予它們抑揚頓錯/口氣/情緒之後,那些文章成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者是公司單位)的請求/警告/邀約或通知。學員必須聆聽並熟練這些文章,然後反錄回來,成為錄音作業提交給我。後續他們會收到我的錄音反饋,不只提點發音和語調的調整,也會分析停頓點和表達的差異。

這是個大膽的實驗,但確實幫助了許多學員達到目標且實力進歩。他們有人進歩將近三百分(大部份是一至二百分左右),有人對英語產生前所未有的興趣,甚至有人決定轉職去教兒童美語。(你說,人生不是很不可思議嗎?)

但我不能說謊,在課程中得到實質成長和心靈滿足的學員,都花費 9-12 個月才達成(每期課程三個月,初級到高級三期共九個月,兩期之間休息 2-4 週供學員往前吸收)。這個課程從來沒有標榜速成,它的訴求是學員的全心投入(當然我也超級投入的)。

這是個絕對能夠同時提昇實力和分數的方法,但它絕對不適合商業模式,因為對學員來說,絕大部份的人並不願意每天花 1-2 小時完成作業(曾有學員說她每天都花超過三小時在作業上);而對我來說,每週以百份為單位的錄音作業反饋對身心都是極大的挑戰。因此後來這個方法就只用在我的個人家教身上了

聚焦英文應用,用了就是我的

上述分享的做法,其實大家都可以在家操作。拿出你已經做過的多益模擬試題,選擇一篇你想吸收的文章,好好地理解它,然後想像這是你必須對某個人傳達的資訊,有意義有情緒地把文章內容「說」出來(當然是看著文字)。讓這篇文章「對你產生意義」,而非僅僅是考題裡的題組文章。

Step 1:好好地對待你讀到的每個句子

想像未來你有需要在某個場合對某個人,說出這樣的句子。讓我們的大腦接收到這是有用的工具,其產生的效果遠比告訴大腦「這是考題」來得好多了。

Step 2:尋找覺得有趣或有用的句子,看看是否能夠抽換掉其中的資訊,然後運用在其他情境中

比方說,當我讀到這樣的句子:
The elevator is being repaired; please take the stairs instead.(電梯正在維修中,請改走樓梯。)

我會先看整個句子的構成,然後試著改成我會用到的句子:
My car is being repaired, so I have to take the bus instead.(車還在維修中,所以我得改搭公車。)

先依樣畫葫蘆,只改一點點,最後再愈改愈多:
The baby wouldn’t stop crying, so the family got takeout instead.(小嬰兒哭個不停,所以那家人只好改外帶了。)

類似的動作,過去二十年來其實我隨時隨地都在做,最後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本能。當沒有全英語的生活環境時,這個習慣讓我把任何接觸英文的時間都轉化成實際運用的累積。這不只是造句,我會認真地說出這些句子,在腦中假想出畫面,然後想像我在對身邊的人說這些話。

當然,在造句及所有練習之前,我會先盡量理解原句中各文法細節,在理解的過程中,也等同於在準備考試的部份。如此一來,考試所需的知識和實際使用的累積都做到了,花的時間愈多,我和英語實力的距離就愈小。

自己在家和自己練習,乍聽之下非常奇怪,卻是最實際且不受限的做法。這需要花一點時間練習和習慣,但並不難做到。

和 Ying 一起學多益必考文法,老師特別準備了自學講義與影片要跟同學們分享: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