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課會不會賣?如何評估「市場」(下篇)

全文

本文作者:Minhung(Hahow Content Acquistion)

當「學習」的型態日趨多元,「教學」的方式也因應科技不斷革新。「線上課程」的崛起,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老師,卻也同時挑戰了有志教學者的內容製作能力——如何快速有效地透過影音內容傳遞知識?如何善用科技跨越時空限制,回應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

Hahow 好學校迄今已成功協助近三百位老師將知識轉譯為線上課程,累積起完整、專業的內容製作 know-how。我們希望透過Hahow 內容煉金 — 線上課程製作心法這一系列的文章,將這些經驗分享給每一位有志教學的人,創造更多知識流動的可能性!

在《我的課會不會賣?如何評估「市場」(上篇)》我們已經開始了解到了市場是怎麼一回事,也開始動手試著估算課程可能的市場大小了,接下來將會一口氣將剩下的「自己能夠接觸到的市場大小估算」、「競爭品分析」與「市場脈動分析」這三點應該怎麼做一口氣講完喔,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二、自己能夠接觸到的市場大小估算

當確定了這一堂課程的方向與課程受眾,進而估算出了一個大概的潛在客群數量後,要注意一件事情:這個客群數量並不等於你能夠吸引到的全部客群數量。

下一個關鍵問題是:「你能夠接觸到的市場大小到底是多大?」請謹記潛在目標客群不僅要「接收」到課程訊息,還必須要「信任」這堂課程,進而才會購買你的課程。畢竟在現今社會,大家可以接受到的資訊非常的多,多方比較不是件難事,而且也因為選擇太多,大家會比較信任自己平常比較有接觸到的對象。這也就是為何我們會非常鼓勵老師開課前,一定要好好的經營自己的客群與品牌。

在估算能夠接觸到的市場大小時,可以從三個面向著手「能直接觸及的客群」、「能間接觸及的客群」與「平台的觸及人數」。

1. 直接觸及的客群

這部分就是看自己是否有在經營紛絲團、社團或是個人 IP,也就是自己的發文可以直接觸及多少人。當然這部分不會只完全看粉專的追蹤人數,還需要看看自己的互動率,如果可以好好的經營自己的粉絲專頁與粉絲互動,這些粉絲就會有很大的機會直接轉換為你的課程受眾。

在這裡也提供兩個平台上的社群經營的課程,分別是《社群力:30 堂課突破你的內容行銷盲點!》與《 IG 全攻略:從零開始的 Instagram 經營學》。還是再次提醒,千萬不要疏忽了經營自己品牌的能力。

2. 間接觸及的客群

間接的意思是需要透過其他同領域的 KOL 朋友,或是其他能接觸到的行銷管道來協助宣傳,透過他們的分享來擴展你的影響力,當然這些觸及的強度會比較弱一點,不過依然可以納入自己能接觸到的市場大小估算。

3. 平台的觸及人數&追蹤者特質

上線平台

最後一個是很重要的考慮因素,也就是平台的觸及人數。

平台的觸及人數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觀察,第一個是平台的會員數、平台的付費會員數、平台的社群觸及人數(粉專、IG 等),這是最直接的觸及人數的判斷,基數越大當然影響力越高;第二個可以再特別注意的是平台粉絲的特性,因為平台上所包含的受眾是綜合型的,所以有些平台或許看起來會員基數大,可是可能大部分都不是你的課程受眾,那麼你麼你反而無法真正真正利用到到平台的的影響力。。因此除了看基本的會員基數,同時也一定要參考平台的受眾組成喔。

三、競爭品分析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競爭品分析當然是在做市場調查時,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可是競爭品也不是胡亂的看,然後看到很厲害的競品就對自己失去信心,或是誤判形勢忽略了自己課程的弱勢。同樣的在競爭品分析也提供幾個面向可以來參考,分別是課程內容與定位、課程人數與組成、授課老師基本調查、課程發佈時間、課程現況與發佈的平台調性

1. 課程內容與定位

這是首要觀察的項目,因為必須先瞭解到底這個課程與你是競品抑或是互補品。而這些也都是從課程內容可以觀察到的,如果該堂課程的內容與你構思中的課程內容重疊很多,那或許就需要將其視為競品來思考,思考是否要與其做出區隔,或是硬碰硬的直接競爭。

但如果該課程與你是互補品,那或許是有機會與你一起共同行銷的!就像是我們前面有提到的兩堂課程,《社群力:30 堂課突破你的內容行銷盲點!》與《 IG 全攻略:從零開始的 Instagram 經營學》,他們就是互補品的關係,反而可以思考如何透過行銷觸及到這些購課的學生並轉換為自己的學生。而如果發現這堂課程是競品,那就要更注意後面的幾個項目的分析,來綜合判斷要如何與其做出差異。

2. 課程人數與組成

這裡需要觀察的項目第一個是課程人數,也就是學生有幾人,第二個可以試著從課前問答或是討論區來試圖判斷這些人的組成是什麼。透過這一個項目,可以來試著推估自己的課程最後可能的學生人數。

3. 授課老師基本調查

接著會需要了解的就是這一堂課程的授課老師的基本資料,可以試著去了解這個老師到底是誰,他平常有沒有在經營自己的品牌與客群,若有的話與自己比起來差異在哪裡,他主要的客群又是誰,彼此的專長是否重疊,或是自己有沒有辦法教他無法教的東西,對授課老師的觀察也可以了解到課程可能出現的不足的地方,與自己可以加強來爭取學生或是做出差異的部分。

4. 課程發佈時間

這是個常常被忽略的項目。時間可以影響很多東西。在軟體應用類的課程,或是一些變動很快的領域(如區塊鏈),如果競品課程上線時間是很久之前,那或許課程內容已經無法適用於現在,則該課程的學生數與內容就比較無法參考。

而如果競品課程上線時間距離不遠,那或許就要思考,這些學生的需求是不是已經被這一堂課程所滿足了?短時間內是不是再出一樣或是類似的課程學生會感到疲乏?這些也會影響到課程的內容是否應該修正,或甚至是考慮延後上線時間。

5. 課程現況

這會是比較難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可以試著看看這堂課程的老師學生互動率,討論區老師是不是很久沒有回答學生問題了?如果有開課程社團,那課程社團最近的互動率如何?因為線上課程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老師是否有積極維護課程,若是老師沒有積極維護課程的話,那或許就有機會可以把這些學生爭取成為自己的學生。

而如果老師很積極地維護課程的話,也可以試著從這些互動的現況中,試著了解這些學生是否有哪些需求是沒有被滿足的,或是從中找到其他課程的切入點。同時也可以看看最進該課程是否有其他的行銷活動,若是有的話,或許也正說明了目前的市場還沒有被滿足,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進入,那就又會是這堂課程的優勢了。

6. 發佈的平台調性

最後一點如前所述,該課程發佈在哪個平台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各個平台都會有自己的受眾與客群,如果兩個平台的受眾有很大的不同、重疊率低,那即使是相似的課程,也可以不用那麼擔心客群搶佔問題。因此最後也記得要再用發佈的平台調性,來回過頭確認自己對於競爭品的了解和態度。

競爭品分析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動作,上述所有觀察的面向都是會互相影響並且持續修正的。像是課程發佈時間如果是比較久的課程,而該課程現況的互動率還是很高,同時還是持續的有行銷活動,而且學生人數是一直在增加的,那所代表的或許就是該課程市場還有很大的一部分還在開拓中,那麼即使平台調性很相似,課程內容也有一定程度的重疊,有可能只要做出一些區隔就還是可以有不錯的成績。競爭者分析就是透過市場上已經存在的項目,來更試探這個市場的樣貌與大小。

四、市場脈動分析

最後一項則是一個比較開放式的分析方向,最後這一項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流程或觀察面向,他所需要的是自己平時的累積成果與對市場的觀察與了解。社會上有許多的事件都會影響到市場脈動,像是比特幣大漲,可能創造大家對於虛擬貨幣與區塊鏈的課程需求,當越來越多新銳設計師被台灣社會所看見與接受時,或許會創造出大家對於設計類課程的需求。這些觀察都是需要日積月累而成的,也可以說是觀察這整個社會的風向。

市場脈動

要發現這些市場脈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辦到的,如果講到要如何開始的話,或許可以先從開始觀察有哪些書上了推薦排行榜,Youtube 前十大發燒影片都是哪些影片,Medium 有哪些文章獲得了最多拍手,Ptt 八卦版都在關心哪些事情,Dcard 的熱門文章又是哪一些,各領域的 KOL 都在談論些什麼⋯⋯等等,這些都是建立起自己市場脈動敏銳度的嘗試方向,也是值得每一位老師培養的能力。

小結

最後還是要再次提醒,上述這些觀察市場的方向都只能是參考,根據筆者對於眾多課程的觀察,課程的內容與品質還是課程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一堂好課程因為市場定位的些微錯誤,而無法更完整的呈現在大家面前,或是無法傳遞給真正需要的人,那絕對會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所以非常建議老師們先了解市場,再用心地製作課程與維護課程,讓每一堂好課程都能更貼近需要他們的好學生!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