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放下世代衝突的刻板印象,其實我們都一樣!

全文

年齡差距讓我們習慣用銀、青世代的標籤將彼此分開;撕下標籤,容忍不同的意見、開啟溝通,最終化解成見,跨越年齡的距離,其實我們可以更靠近。

不同年齡層的人們看待同一件事物,常會產生對立與衝突,這種「世代衝突」的議題看似沒有最佳解法,但今天這場活動也許能替開啟一絲契機;源自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主辦的「願景工程 世代共容 - 理解與溝通」,邀請三位不同世代的講者:台北市長柯文哲、Hahow 好學校執行長江前緯、台大電機系葉丙成教授,分別站在自己世代,訴說如何從衝突走向共容。

銀世代 - 台北市長柯文哲:世代衝突的化解,要從容忍開始

「我認為 2014 年那場選舉是華人歷史上第一次『世代戰爭』,是年齡 40 歲上下對抗的一次結果。」柯文哲市長(柯 P)一上台就點出「衝突」為主題,他認為台灣社會以 40 歲作為明確的分水嶺,形成兩種截然不同思考、彼此對立卻又勢均力敵的世代;而身為市長,每天的工作其實就是在降低這些衝突,而最重要的就是和平理性的溝通。

「有時候你就是要放手給年輕人發揮,抱著欣賞的心情看他們胡搞瞎搞,自己承擔責任就好!」他舉了世大運、台北燈節等活動,自己一貫的作風是完全授權年輕幕僚;他笑著說世大運辦完,負責開幕的導演找上他問:「市長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能成功嗎?因為你重頭到尾都沒有管我們!」柯 P 知道這些年輕人做出來的東西自己可能看不懂、也不見得喜歡,但他要容忍與接受,因為銀世代現在該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個舞台,給未來的主人發揮。

最後談到台北「開齋節」與「同志大遊行」等族群運動,柯 P 收起幽默語重心長地說:「坦白講,台北市民願不願意這些活動佔據我們的城市?可能答案是否定的,但他們願意容忍,這就是改變的開始。」柯 P 說容忍是自由民主的基礎,而和平溝通可能是最好的解答;他相信台北市會朝「進步價值,光榮城市」的方向前進,而自己也每天抱著「哥倫布航向新大陸」的心態面對每一天!

我們會從容忍到接受,再從接受轉化為習慣,最終認可它成為我們城市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在建立社會寬容的跡象,也是世代、種族共容的成果。

青世代:Hahow 好學校執行長江前緯 - 拿掉世代這個詞,其實我們沒有不一樣

Hahow 好學校的執行長江前緯(阿諾)站在舞台上雖然是代表青世代,不過他笑著說自己的公司平均年齡 26 歲,以他的年紀來說他已經屬於銀世代了!這或許算是種世代「差異」,世代的標籤可能大多是比較而來,而非一種絕對的數字;阿諾談到年輕人與上一代人最大的差異,在於受到科技和網路蓬勃發展的衝擊,這迫使兩個世代之間的思考、溝通、處事方式有極大的不同,所以比起「衝突」,自己更願意用「世代差異」作為今天的主題。

他舉了自己當年創業的故事,打造 Hahow 好學校已經三個月,小有成績,但父母有天卻大聲質問:「緯緯!你到底在創什麼業?你的商品呢?你的店呢?你都在打電動吧!」這才驚覺到原來在父母這輩的認知裡,有著「實體」的產物和人與人真實的互動才叫「創業」;他努力溝通,讓父母瞭解自己在打造的線上教育平台,以及核心理念:「透過科技與創意的力量,讓世界的每個角落因學習而快樂,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有效流動。」

世代共容-01

阿諾用不同世代的三個故事,分別是 17 歲、40 歲、以及 55 歲,來證明世代的差距是有機會縮小,最終達到「世代共容」:

17 歲的代表是出身於雲林西螺鄉間的程威誌,從小自學插畫、無師自通,Hahow 邀請他開課時,對方的反應居然是:「我有什麼資格當老師?老師不都是大學教授嗎?」但阿諾鼓勵他用平台的募資機制,以短短 3 分鐘的影片訴說授課理念、設定募資目標,驗證市場上是否認可自己的教學內容;沒想到募資一上線,超過 600 位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學生搶著購課!藉由這段經歷,阿諾說:「教育其實是不分年齡與世代的,只要你想教、有人想學,人人都有資格成為老師。」

看威誌的故事:程威誌:我們身處在快速的變革中,而教育卻力有未逮

40 歲的代表是位投資理財專家李柏鋒老師,他與 Hahow 合作開課的原因並非為了出名與賺錢,而是為了給所有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一份最有幫助的禮物:如何存下第一桶金。「正因為你只有 3 萬元的薪水,所以你更要理財!我希望幫助這些年輕人意識到這點,而不是被困在『窮忙族』的循環中。」這堂課超過 1,000 位學生購買,鋒哥更藉此開展了一批年輕世代的粉絲,他更從這些人身上收穫自己從未想過的觀點;阿諾說鋒哥的故事讓他看到世代間的經驗,能透過科技不斷的拉近彼此,而不是讓兩者的縫隙加深。

看鋒哥的故事:不是你想教就有人想學,要對學生的學習盡責

世代共容-02

最後一段故事是位 55 歲的理髮師阿姨,她的手藝與美感極佳深受顧客喜愛,大家都想找阿姨合作開業,但她最終做了意外的抉擇:一位 24 歲的大學畢業生。阿諾問她為何會想找年輕人合作?阿姨的回答是:「信賴與傳承。」這位年輕人從小給她剪到大,每次出國都會帶很多創新跟想法回來跟自己分享;另一方面她看到坊間很多理髮廳都是長輩在前線苦撐,鮮少年輕人傳承,她不希望自己的技藝消失,因此堅持與這位青年合作!阿姨和年輕人的組合實踐了「世代共容」,阿諾希望大家不用看到「世代」就直覺聯想到「衝突」,拿掉那些「年齡標籤」其實我們都一樣。

看阿姨的故事:Nomad Barber - Auntie's Barbershop (Taipei, Taiwan)

其實「世代」這個詞,只不過是我們方便溝通、歸納彼此的標籤而已;拿掉這些標籤,其實我們沒有不一樣,都是一群有血、有淚、有愛,共同在這片土地生存與追求夢想的一份子罷了。

中間世代 - 葉丙成教授:停止製造無動力世代,被圈養的生命會連路都不想走!

主辦單位把「中間世代」,台大的葉丙成教授作為壓軸,彷彿是想讓我們聽完青、銀世代的論點後,讓夾在中間的他出來講幾句公道話!然而葉教授一上台,就秀出幾長輩常批評年輕人的話:「唯我獨尊、憤世忌俗、目中無人、毫無工作倫理,簡直是令人乏指的廢物!」看到這些偏激的言論想必很多年輕人不是滋味,但意外的是下一張投影片秀出這些資料出處:「1980 年 3 月 29 日民生報」、「1992 年 5 月 20 日聯合報」。

葉教授呼應了阿諾說的話:「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當年也是這樣被長輩一路罵大的啊!」他希望中世代、銀世代的長輩們能先放下對年輕人的成見,別急著給他們貼上標籤,並舉了許多年輕人努力用行動和創意,改變台灣教育的例子,每一項都足以證明年輕人並非草莓族:「台灣年輕世代對公平正義的執著,多元議題的關懷,遠超過這個時代的所有階層。」

葉教授說中間世代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極大,但這一輩的父母往往因為愛與過度保護,指引孩子走向最安全的道路,同時我們的體制內教育不曾幫助學生探索未來,只是一味的要求背誦標準答案和考試,在這兩種效應交錯的情況下孩子成了沒有夢想、對未來漠不關心的無動力世代。葉教授認為中間世代最大的職責是給予下一輩的人夢想與方向,並教導孩子什麼是長遠的快樂;他期許長輩們都能以身作責,不要說一套作一套,若自身能先學習、擁抱世界趨勢的變化,成為年輕人願意傾聽的榜樣,他們會願意傾聽以及虛心求教,這是身為中間世代的自己致力成為的角色!

每個年輕人都是一個時代的動力,不要說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我覺得被圈養的生命,連路都不想走!

後記:不要怪上一輩的人,他們已經盡力提供自己最好的溫柔了

世代共容-03

在講座環節結束後的互動提問環節,有兩位非常年輕的學生,用一席話給我意外的啟發,他們說雖然聽到很多人批評老一輩都過度保護子女,但探究更深入的本質,這其實是一種愛的體現;上一輩的人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在愛孩子」,這已經是他們那個年代的所受到的知識和觀點,能歸納出最好的答案了,「呵護」只是他們認為能給下一代最好的溫柔,他們真的盡力了。

聽完這兩位學生的一席話,今天我們的世代似乎開始改變了,看懂了上一輩的愛,開始不抱怨、理解他們的觀點,並試著用阿諾說的「溝通」去和不同世代的人交流,而啟動溝通的先決條件就是柯 P 說的「容忍」,最終,雙方都能像葉丙成教授所呼籲的「放下成見,撕下標籤」,我想這可能就是達成「世代共容」的開端。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