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how x 親子天下】黃瑽寧:恐嚇式教養只有短期效果,長期下來終會失效

全文

本文轉載自 親子天下部落格,原文章標題《黃瑽寧:恐嚇式教養只有短期效果,長期下來終會失效

「不乖,要找警察來抓你」、「不乖,要叫醫生來打針」這類的恐嚇式言語,確實會有短期的效果,但長期使用反而越來越沒效、甚至衍生出其他反效果,黃瑽寧醫師提醒,如果父母選擇不體罰、不恐嚇,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可以這麼做。

很多家長因為不能體罰,所以把棍子收了起來,但那張嘴更厲害,罵起人來可能傷害更大。父母恐嚇孩子的文化,歷史可悠久的呢!連兒歌都在恐嚇孩子,要趕快乖乖睡,不然虎姑婆會來咬小指頭……這到底是什麼跟什麼啊?我實在不能理解。更不用說在現實生活中,家長抬出各種權威人士來壯大聲勢:不乖,要找警察來抓你;不乖,要叫醫生來打針;不乖,要請老師帶你回家;不乖,要把你趕出家門……總之就是先嚇嚇孩子再說,合不合理並不重要。

恐嚇式教養可以帶來短期效果,這點我承認;但是長期使用,只會愈來愈沒效

史丹佛大學教授喬納森.弗里曼(Jonathan Freeman),曾經做過一個很有名的研究。他在一個大房間裡,放了一個機器人,然後跟小朋友說:「我待會兒離開這房間,誰敢碰這個機器人,去玩它,我就打斷他的狗腿!」然後他就出去了。在弗里曼離開的時間裡,小孩因為害怕被懲罰,很少人敢去碰那個漂亮的機器人,恐嚇式教養確實得到了短期效果。

在事情結束後六週,這些小孩又回到同一個房間,發現漂亮的機器人還在桌上,左顧右盼,欸,大人都不在呢!雖然大家還記得上次被恐嚇過,但反正那個人不在,因此在自由活動時間中,有 77% 的小孩都去摸了機器人。

但是另外一個做法,就帶出不一樣的結局。孩子第一次看到機器人時,研究者告訴孩子一個「不碰它的理由」,比如說,這玩具要送給生病的孩子,希望它能保持完整云云,總之就是花點時間與口舌,賦予這規矩一個合理的解釋。

6 週之後,這些孩子又回到同一個房間,教養的差異點就浮現出來了。雖然沒有大人在側,在自由活動時間中,僅有 33% 的孩子去摸這個機器人,這種鼓勵式、勸導式、品格式的教育,讓願意遵守規定的孩子,增加了將近 3 倍。

這 2 種做法,哪一個比較有長遠的效果,我想已經有明確的答案了。

偏挑食研究,證實人會對恐嚇麻痺

再舉一個跟偏挑食相關的研究,它也證明了,凶巴巴地逼孩子把飯吃完,一開始的確會讓孩子乖乖就範,長遠也是愈來愈沒用。

在學校的食堂,研究者讓一群孩子喝一碗湯,並且請一位凶巴巴的校長扮演恐嚇者。校長威風的站在台前,大聲警告所有小孩:「把你們的湯給我喝光!」一連警告 5 次之後,由研究者去測量孩子喝湯的毫升數。

如果不去分類,整體而言,學生喝湯的毫升數,在校長警告後,的確增加不少。但仔細分析就發現,其中有兩群截然不同的數據。其中一群孩子,因為在家裡吃飯氣氛愉快,平常吃飯從沒被警告過,被校長一吼,嚇得把湯喝光光,增加 5 倍以上的攝取量!

但是另一組孩子,平常在家裡,就習慣被爸媽逼著吃完飯,餐桌氣氛很差,常被威脅、恫嚇。校長站在台前一吼,他們卻一點也不害怕:「在家裡我已經習慣了,校長要殺要剮,悉聽尊便,我就是不喝,你能奈我何?」統計下來,這些孩子只多喝了 15 毫升左右的湯,前後看不出攝取量的差異。

不僅如此,經過校長這麼恐嚇之後,多出了一倍的孩子,開始討厭這種湯品。之後學校的伙食更難處理了,每次煮這一種湯,就會剩下一大堆,沒人願意喝。

親子互動就像談戀愛,強摘的果子不甜,強迫而來的乖順並不真誠。因此體罰與恐嚇式教養,家長還是少用為妙。但是,如果父母選擇不體罰、不恐嚇,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應該怎麼教呢?讓我們看看接下來這個方法。

LATER 方法的使用原則與步驟

不體罰,我們使用的是「LATER方法」。不過在介紹這個方法之前,我先說明 4 個使用原則:

  1. 首犯不追究,沒有說明過的規矩,就不能處罰
  2. 訂規矩必須符合年齡
  3. 遵循「POWER五字訣」中的「抓大放小」原則,每個月可進行處罰的事項,理論上只有 1 至 2 項
  4. 處罰方式要與孩子達成共識,並且具一致性,不可朝令夕改,隨父母當天心情任意改變

萬事俱備,在犯規事件的當下,父母確定該出手時,就運用 LATER 法,這 5 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離開、確認、處罰、擁抱、反思(詳見下圖)。

------01
圖片來源:《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

一、離開

首先是「離開」,帶孩子脫離事件現場。這是指如果孩子正在搗蛋,甚至已經闖了禍,父母直接執行「抱離現場」這個動作。沒有離開現場的話,後面的確認與處罰都很難進行,因為孩子的情緒很容易再度被挑起。

二、確認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孩子可能生氣的問:「為什麼把我帶走?」這時反問他:「你知道你剛才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嗎?提示一下,是我們這個月約定好的規矩哦!」

孩子回答:「玩玩具要排隊,不能用搶的。」你接著說:「很棒哦!寶貝,你果然還記得。是因為太想、太想、超級想玩,所以沒看到旁邊有人在排隊嗎?」若父母能同理孩子的動機,相信他不是故意的,這樣孩子雖然犯了錯,也不至於感到被羞辱。

三、處罰

執行事先約定好的罰則。舉例來說,可能是「先冷靜罰站 3 分鐘,然後去跟人道歉」,也有家長使用罰坐、罰勞務、罰零用錢等。但不論是哪一種處罰,都要事先講好,並且具一致性。

一般來說,不管是罰站或罰坐,時間都不用太長。有人認為幾歲的孩子,就罰站幾分鐘,我覺得滿合理的,不用浪費孩子的生命在這種事上。請父母注意,罰站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害怕,只是要給他一個制約,知道犯下本月主題時,時間會立刻被凍結暫停(time-out),如此而已。

四、擁抱

給孩子一個簡單的擁抱。當處罰時間到了,請去抱抱孩子,讓他知道,爸媽沒有在生氣了,還是愛他的。

五、反思

思考規矩是否太困難。問孩子:「玩玩具的時候,記得排隊,不要用搶的,會不會對你太困難?要不要改得簡單一點?」如果孩子覺得規矩沒問題,那就繼續維持;若孩子表示太困難,可以把門檻下修。

在 LATER 方法中,反思是最重要的收尾步驟。有時爸媽可能會制定不合適的家規,超過孩子年齡的能力所及,以致天天都在懲罰孩子。如果有這樣的情形,就應該考慮降低標準,而不是死咬著規矩不放。

父母可以發揮創意,將 LATER 方法 5 個步驟:離開、確認、處罰、擁抱、反思,發揮得淋漓盡致。透過每月 1-2 個主題,不斷調整、修正,你的孩子保證情緒會愈來愈穩定,言語行為也將愈來愈成熟。

公開讚美孩子的良好特質

當孩子做對事情時,父母絕對不要吝惜稱讚他,但不能只說「你好棒」這種空泛的讚美。請記得,我們希望帶給孩子成長性思維,而非定型化思維。讚美孩子很棒、很帥,就是典型的定型化思維,會讓他覺得:「我現在這樣,已經夠好了」,容易因此衍生出自戀的性格。

還記得第一章中,我曾經提到「正確稱讚孩子三部曲」嗎?沒錯,在這裡我們複習一下步驟:

  1. 孩子做了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2. 孩子,你的努力我看見了
  3. 爸爸/媽媽覺得你是一個有 XX 特質的孩子

依事情、努力、特質的順序稱讚(詳見下圖)。

------02
圖片來源:《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

除了讚美之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讚賞孩子。比如說,量身訂做一個獎品給孩子:設計一個獎狀,上面寫著「最有耐心獎」;有些家長則會利用集點的方式,讓孩子換取更大的獎品。

我也喜歡用一招,就是公開的讚美,在別人面前,輕描淡寫敘述孩子曾經做過的貼心事,但不刻意誇大其詞,讓孩子真正相信,在父母的眼中,他是有某種良好特質的!

專家老師陪著你練習當父母

陪孩子成長的漫漫長路上,不只玫瑰,還有更多荊棘。希望他快樂成長,又擔心無法適應競爭,爸媽的各種焦慮、矛盾、辛苦該當何解?
 
鄧惠文、黃瑽寧、毛心潔、周育如等專家一起陪著你,從情緒教育、親子關係到對話練習,在前人的經驗上掌握方法、聰明學習!Hahow 好學校 x 親子天下重磅合作,六堂給新手爸媽的生存指南,讓你面對未知也游刃有餘!

立刻到 Hahow 好學校挑選最適合自己的 >> 親子教育課程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