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新秀(下):台上台下,人在哪靈魂就該在那裡

全文

表演不光是站在舞台上,表演,是生活裡的每一寸,包括每一次的感受和累積。專訪馬戲新秀們,無論台上台下,他們總以靈魂親身實踐,將自己獻給表演。

繼專訪馬戲新秀(上):因為有了跟別人不一樣的累積,才有了獨特的樣子之後,本篇文章整理了與前太陽馬戲團表演者陳星合、馬戲新秀趙偉辰、圈圈及 Ian 的對談。訪談當天上午,我與陳星合、趙偉辰及圈圈在陳星合家中對談;下午則與陳星合一同到戲曲學院和 Ian 對談。整天,我們話題環繞著表演、成長與教育進行了精彩的對話。

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做自己最喜歡的事

席地坐在陳星合家中的客廳,與其說是一場正式訪問,不如說是自在地暢談著彼此的想法。陳星合不斷和大家說,要努力找到自己最真實的樣子,不要被體制、被教育限制住,而趙偉辰和圈圈便是這樣竭力創造屬於自己表演的人。

圈圈大學主修呼拉圈,是進入大學後才接觸特技表演的非科班生。高中時,他看到了民俗技藝的學長姐們在練習的模樣,心中產生了憧憬而想說放手一搏試試看,沒想到就真的拚上了民俗技藝學系。

馬戲新秀專訪

趙偉辰則是從小學就進劇校學習民俗技藝,但他目前主要表演與練習的大環,是大學時才看影片自己學的。問起原因,他說在戲曲學院念了八年,卻沒有一個可以自己站上舞台的表演,因為練習的項目都是團體居多,直到有一次走在街頭看到有人在表演大環,他也就自己做了一個大環開始自學。

馬戲新秀專訪

學校教育無法給的,可以自己去闖、去嘗試

因為很想要嘗試看看,所以去做看看的衝動是很重要的。

陳星合從教育切入,認為很多人去學校只是要執行老師給的命令而已,但是他們不曉得執行那些命令要做什麼,直到遇到喜歡的事了,才會又喚起學習的熱忱,像是趙偉辰遇到了大環、圈圈遇到了呼拉圈。在學校教育的環境當中,趙偉辰和圈圈都是花了很多的努力之後,才好不容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模樣,自己喜歡的樣子。

起初,大多人都不看好圈圈練習呼拉圈,因為大家的既定印象會覺得呼拉圈是女生在練的,但他仍然不放棄,因為相信技藝夠有起色、夠有特色的話,自己就會被看見。確實,圈圈後來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特色,他打破了大家認為呼拉圈要美美的那種樣子,嘗試將狂野的舞蹈風格加入表演中,呈現了很有自信的一面,也依著自己的特色得到了比賽的金獎。

一路走來他也曾害怕過,畏懼自己前衛的風格無法受到老師或觀眾的青睞,所以也嘗試過比較藝術性的、活在自己意象性中的表演,但這種靜態的方式套用在圈圈身上,並不那麼適合。比賽的時候,他鼓起勇氣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表演,而非老師所建議的,結果演出大受同學的喜愛。那天,也因為零失誤的演出,因此得到了冠軍,出乎老師們的意料。自此,圈圈也就更堅定了要走出自己的風格。

馬戲新秀專訪

好的樣子不需要是別人定義的標準

有在戲曲學院當老師的陳星合在旁補充,很多老師對於表演都會在心中有一個標準答案,而學生都會受老師的影響很深。當一味追求老師的標準與技術的時候,要有個人風格變得非常困難。老師也常會忽略觀眾的反應,在陳星合眼中,決賽時台下觀眾對於圈圈表演的熱烈反應,就可以肯定這是很棒的一場演出了,但在老師的價值觀裡,就是會覺得藝術性不夠,因為「他們覺得的好只有一兩種樣子,剩下的都不是他們覺得的好。」

教育沒辦法告訴我們的是,學校內的表演就是在舞台上面,所以就算沒有交流,他們也無所謂,他們還是可以繼續表演。可是陳星合覺得就連老師都感覺不到觀眾,那更何況他要告訴學生,你要感受到觀眾。對陳星合而言,跟人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出了學校之後,不再是聽命於令的機器人了

「表演是生活、是感受、是累積。」

現在的趙偉辰這麼認為,但他覺得自己之前像是機器人一樣,不知道自己累積了什麼、也感受不到自己的表演。受到教育環境影響甚大,在學校中他並非班上最好、出色的學生,這使得他很不敢去做新的嘗試。回看過去的自己,他覺得好像就是有按照指令在做事情,不是真正在做我自己。

直到畢業之後,趙偉辰才意識到為什麼會覺得國外的表演者很特別,而自己不特別。對他而言,要從無到有找出自己的風格,比練習技術還困難。但他不斷說服自己:「沒關係,我試試看。我不用在意人家看我什麼,怎麼說我。」於是當他的想法轉變之後,表演也開始有了不同,他現在可以有自信的說,「我在生活中做到我的表演,那才是最真實的東西。」

馬戲新秀專訪

對趙偉辰和圈圈而言,他們都是熱愛自己表演的人,初衷很單純,就是因為「我喜歡」,有了這樣的動力之後,即使資源稀少、即使也曾自我否定或被他人懷疑過,但是,他們堅持了下來。練習表演的過程,絕非只是在學習技能而已,更是在學習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對待自己。最終,他們都在表演中找到了自己真實的樣子,並以著這樣的姿態,持續出演著自己的一生。

撕下標籤之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

結束了上午的對談之後,下午我與陳星合到了戲曲學院和 Ian 持續著教育和表演之間的話題。

Ian 是大學才轉校來戲曲學院念的,他不喜歡別人看待他的標籤是一名戲曲學院的學生,擅長水晶球和轉筆的他說:「因為我的東西不是受學校訓練出來的。」他覺得很難透過學校或某種身份,用單一評價去定義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應該是什麼樣子,畢竟每個人都會有所區別。

馬戲新秀專訪

幸運的是,能找到自己適合做的事

看待學校的教育, Ian 認為好的老師很少,而為了方便管理,就會定一個自己的標準,然後以著那樣的標準去評價所有的學生。在學校體制之中,大家不太能接納超乎自己想像的人,像 Ian 這樣很認識自己特質的人,在其中就會很掙扎。即使看到了這樣的問題,但是我們的社會卻沒有資源讓每個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可能每個人都有實現自己價值的權利,也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找到自己的方向。」這就是社會的現況。

Ian 認為自己很幸運接觸了雜耍,在國三看到轉筆的影片就開始自學,到了 2010 年時遇到水晶球,也就一直持續練習到了現在。有太多事情值得我們去嘗試,但這輩子不可能所有東西都嘗試過,「可能你適合的東西你會錯過,不知道那個東西很適合你做。」他這樣說著。也或許,有更適合他做的事情,但他還沒發現而已。

人都會很喜歡尋找社會認同感,而 Ian 是不太在乎一般人眼光的人,他也不太在乎觀眾是喜歡什麼東西,所以在舞台上呈現的模樣,就是 Ian 生活的樣子,那才是最真實的。他所在乎的是,看得懂自己表演的人的想法。他也會去詢問喜歡的表演者對於自己表演的建議,但他又認為,如果看到一個人開始有自己的方向的時候,其實會知道這個人不需要太多的建議。「我覺得如果那個人還在問建議,就像我那時候還在問一些建議的時候,那只是在討拍而已。」

馬戲新秀專訪

台上台下,人在哪靈魂就該在那裡

現在的 Ian 可以很有自信地面對自己的長短處,他總是不斷努力做自己喜歡的表演、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當然,人一定會面對自我懷疑的時刻,他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有一直在進步的話,就會有新的東西,也當然就會越來越厲害。

「我只會說我跟自己一樣。」

Ian 不會特別講說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他認為,很多人表演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他們人在那裡,可是靈魂不在那裡。每個人的表演都不一樣,也很難去跟別人比較,因此,Ian 的表演最像 Ian,其他馬戲新秀也是如此,因為找到了自己,所以表演也就呈現了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