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何孟軒:沒有制式化的教學,也可以學好程式!

全文

16 歲的你在做什麼呢?選擇跳脫傳統教育模式,透過程式邁向人生的第一哩路,獨立自學、進入職場,不同於大多數人的生活選擇,他是何孟軒,今年 16 歲。

若是沒有親眼見到何孟軒,沒有親耳聽到他以成熟卻不失幽默的語氣說出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實在很難想像說出如此深刻體悟的他,年僅十六歲。

從國中開始在家中自學的孟軒,憑著對程式的執著,至今已累積了 iOS 工程師、Python 講師、Python 技術顧問等豐富經歷,如今,他即將在 Hahow 上開課了!其實,自學的起源可以從國小畢業後說起,由於信仰因素,媽媽有了讓孟軒在家中自學的想法,而自學計畫也在向教育局提交整年度的學習規劃後正式展開,有趣的是,當時孟軒的自學計畫與程式毫無關聯,而是想往「美術」的方向發展。

「你很適合往新媒體的方向發展,但一旦介入到新媒體,你一定會想要創作個人的東西,這個時候如果懂『程式』,你就有了強大的工具。」— 唐光華

美術、電腦與國際新聞是孟軒當時感興趣的三件事,自學審查委員唐光華的這一番話,讓原本就對電腦十分感興趣的孟軒對「程式」有了更多想像,更別說身為數位政委唐鳳的父親,唐光華亦曾經歷陪同孩子自學的過程,因此這樣的建議讓孟軒深刻地考量了程式未來的發展性、應用性,以及自學生得以「多方嘗試」的時間彈性,因此經過與父母的討論後,他決定暫緩美術領域的學習,將自學計畫由「美術」轉向了「程式」。

讓生活化的學習,替興趣和教育接軌

將自學計畫轉向「程式」後,孟軒的媽媽透過網路找到了一名家教老師。老師細心而生活化的教學,開啟了孟軒與 Python 的第一次接觸,也為孟軒製作教學課程的想法埋下了種子。

「老師會用生活週遭的物品解釋程式碼之間的關聯,讓我更容易理解,例如:水跟電風扇之間的關係。」

除此之外,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不斷確認孟軒是否已真正理解每一行程式碼的意義,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如此嚴謹的教學態度,為孟軒的程式能力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深刻影響了日後他想授課教學的念頭。這樣的 Python 教學維持了一年後,正巧遇上 Apple 推出了 Swift(開發 iOS 系統更簡單的程式語言),老師認為,Swift 與 Python 在編寫上十分類似,兩者能夠順暢的銜接,於是,便開始將 Swift 帶入往後的教學中。

職場憑藉的是專業能力,而非年紀

在我們都還只懂得唸書的年紀,孟軒已經決定進入職場鍛鍊自己。起因於家教老師與家人的鼓勵,孟軒開始投遞履歷,想從職場的實務經驗裡學習,而初試啼聲的他也順利進入一間新創公司,開啟為期四個月的職場體驗。在公司裡,孟軒擔任 iOS 工程師,負責整合遊戲的軟體到 iOS 的系統中,讓公司原有的 AR 產品在手機上也能玩,另外,也不時配合公司需求,製作出各項體驗產品的 Prototype。

​​起初,他完全沒有 AR 相關知識背景,硬是花了足足兩個月才上手,技術對年紀相對小的他而言是一大挑戰,然而職場中的處事之道讓他感受更是深刻,孟軒笑著說,其實自己在四個月的職場體驗中,學到最多的並不是專業上的知識:「我到公司後才發現,原來上班遲到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還有,原來別人遞名片給你後,不能馬上收起來,要把名片放在桌上才是禮貌的行為。」

聊到在職場中最印象深刻的事,孟軒說,曾有一位同事因沒有如期完成工作,被老闆在辦公室裡嚴厲的斥責,那時他才意識到,原來在職場上「準時完成工作」有多麽重要。被問到會因此開始排斥進入職場嗎?孟軒回答:「這些都是現實,在未來還是有可能會遇到,能做的也只有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強!」

這些在職場上的所見所聞,對年僅十六歲的孟軒來說,都成了深刻的體悟,這段時間裡,他不曾因為年紀輕而感受到限制,反而更加意識到「專業能力」的重要性。

抓住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就是一種自學

四個月的職場體驗結束後,家教的課程也到了尾聲,這時,孟軒開始獨立安排自學計畫,而學習管道主要為國外的線上課程平台,他說:「雖然國外的線上課程要收費,但也可以主動在線上申請自學金,一旦通過後,課程的費用會通通歸零。」他建議想自學的人,都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除此之外,孟軒為自己訂定了兩個學習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把在公司中學到的程式應用寫成一份完整的文件,讓之後有需要的人可以使用;第二個目標則是受到公司同事的影響,孟軒開始對「資安」感興趣,開始發展自己在相關領域上的能力。雖然兩者目前尚無具體的應用,卻為他的學習帶來了明確的方向。

同時間,孟軒也主動加入了 PyCon Taiwan,和一群程式愛好者彼此交流,接觸到了許多 Python 的新知識、新應用,也觸及到更多不同的機會,而其中之一是在因緣際會之下,他被介紹到了另一個組織 A+A Space 擔任 Python 顧問,至今仍每月固定擔任講師,分享他在 Python 領域上的經驗。

讓自己的經驗,啟發更多人的興趣

在種種經驗累積之後,孟軒發現「分享自己的所學,啟發更多人的興趣」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便開始有了開授 Python 課程的想法。

曾經受惠於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現在,他也想結合自身技術幫助其他想學程式的孩子,在課程的整體規劃和評估後,孟軒認為線上課程平台在授課時間、地點上具備彈性,也能在開課前確認市場需求,是個最理想的開課管道,便主動致信 Hahow 表明開課意願,順利有了之後的合作。

關於「最想藉由 Hahow 的平台傳達什麼?」,孟軒說,身為一位自學者,他深知程式初學者會遇到的困難,因此,他希望延續過去家教老師那種輕鬆而實用的教學方式,告訴大家「即使沒有制式化的教學,也是可以學好程式的!」

每個人都該擁有選擇「如何學習」的權利

即便自學風潮逐漸興起,許多家長仍會擔憂孩子因缺乏督促而懈怠,對此,孟軒說,因為自學,反而讓他在時間的分配上變得更加謹慎,能夠更清楚地劃分出「學習」與「休息」的時間。他分享了自己在時間安排上的技巧:「如果是大型的專案,會以月為單位進行學習規劃,而如果是較為瑣碎的學習,則會安排短期的時間。」

孟軒說,在一路上,爸爸媽媽給了他很大的空間,會在他迷路時給予幫助,但從不過度干涉他的選擇,「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當孩子找到目標時就讓他放手去做吧!」

受過六年的國小教育,孟軒認為,「自主性」是自學與學校教育最大的差別,除了下課時間,在學校必須按表操課,很難得到機會去學習你真正想要學的,但相對的,自學會面臨到更多「找資源」的難題,尤其是在資訊繁雜的網路中,要找到自己所需的資訊,更是一大挑戰。

他說,自學與學校教育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只要確定自己想要做什麼,就很建議選擇自學,但如果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學校體制下藉由多元的課程找尋興趣,也是非常好的,重點是要每個人都該擁有選擇『如何學習』的權力。」

年僅十六歲的孟軒,因為自學,開啟了一段段特別的經歷,不曾在機會面前卻步的他說:「我唯一的猶豫是想著如何抓住機會,還有判斷機會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目前,他把籌備線上課程作為主要目標,在未來,他將繼續精進在程式上的能力,隨時保持一顆樂於學習的心,迎向每一個挑戰。

跟著孟軒一起挑戰玩遊戲寫程式》Python 入門到製作遊戲演算法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