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how 故事】為什麼會有 Hahow 的出現?Part 1

全文

老實說,Hahow 好學校不是一個突然蹦出來的想法、『線上課程』也不是某一天想到就去實作的功能、『課程募資』更不是某個下午就天外飛來一筆的功能!Hahow 的一切,其實都有理可循、有跡可考、有課可上(咦?)

因此⋯⋯這篇就是要來講古啦~究竟為什麼會出現 Hahow 呢?

(關於『Hahow-好學校到底在幹嘛?』可以參考這篇)

兩年前(2013 年中旬)的某次聚餐

Arnold: 台大有才藝的人這麼多,也許就躲在你我身旁,為什麼我畢業以後還是什麼都不會?
Austin: 因為你先天少了人家一點智力...後天又不夠努力

Arnold: 不如我們做個平台讓大家彼此可以交換技能學習,如何?像我想學程式,假設你想學跳舞,那就你教我程式,我教你跳舞,這樣不是很好嘛?
Austin: 這種平台到最後可能就只有交換某種神祕的.....you know
Arnold: 唉反正你也還沒找到工作,不如就當做練功玩玩看

其實仔細想想也是,當時剛退伍、腦袋還沒恢復的時候的確是需要一個方式複習一下程式,但怎麼想都覺得大家都說要做平台,但網路上的平台一堆都沒人用,我要怎麼能保證我做的有人用?而且所謂的『技能交換』聽起來就很玄,光是要找到兩個對互相技能有興趣的配對就很難了,還要做平台?

於是為了證明~~ Arnold 的確是先天缺少了某個東西~~大家需要這種『技能交流』的平台或是管道,同時又不要花費太大的力氣去實作(畢竟我還要找工作),我們決定先用一個最最最普遍的技能交換試試看:

語言交換

2 個星期內吸引 600 人報名

大致上來說,語言交換也算是一種技能交換。你教我英文,我教你中文~咱們互通有無、一起攜手邁進美好的未來。在台灣其實語言交換的需求一直都很大,大家都想要免費練英文順便交個阿兜仔朋友,不過相對的尋找語言交換的平台或是管道也不少:線下的有各大專院校的語言中心的公布欄、宿舍的外語活動、語言性社團等等;線上的也有一些公布欄可以張貼需求、 Facebook 有些地區性的語言交換社團⋯⋯等等。想一想真的是不缺資源,那如果我們要做的話,該怎麼做呢?

在 2013 年 8 月的時候,我們花了一個下午討論要怎麼做。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先收集看看有多少人有意願參加語言交換。

作法很簡單:申請一個 Google Form,裡面只有三個問題:『姓名&聯絡方式』、『可以教什麼語言』、『想要學什麼語言』,然後把這個問卷表單丟到台大的 PTT 社群看看( NTU 版),如果有很多人填,我們再實作;如果沒有人填,我們就掰掰努力找工作。

一個下午的討論、零成本建置(Google Form)、零成本宣傳(PTT po一篇文)

兩星期內,有超過 600 個學生報名,其中有 500 位是本地生、100 位是外國學生。

OBeyO 語言交換平台誕生

於是很自然的,我們認為市場上的確有滿大量的『語言交換』的需求,那麼下一步就是要想想怎麼樣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當時我和 Arnold, Sam 和 Irene 就開始想像語言交換平台的可能性。研究了市面上其他的語言交換平台,我們發現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缺乏活動。很多平台都是讓大家自己填寫語言需求與供給,然後自行尋找合適的對象。在這一個供需極度不平衡的市場,我們就會很容易看到 100 個徵求英文交換的需求,但沒有任何提供英文的供給。

於是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系統:OBeyO,念法:黑白學(台語)!很明顯是個打算深耕台灣在地化的服務(笑)

註冊、登記、配對

這個系統的概念很簡單:既然需求大於供給,那麼就抽籤配對。於是 OBeyO 把所有對於語言交換有興趣的人集合起來,所有人註冊的時候都要填寫自己想教的語言、想學的語言、方便的時間和地點,然後 OBeyO 系統就會定期抽籤、配對,最後每兩週公布最新一次的配對結果(每個參與的人都會收到一封來自 OBeyO 的信,裡面有語言交換對象的 Email 和聯絡方式)

經過不斷的調整、努力、甚至與台大師大政大的國際事務處合作,我們在半年內幫助配對了超過 1,000 組語言交換。

(關於 OBeyO 的過去可以參考 這篇,不過因為年代久遠,所以也很久沒有更新了⋯⋯)

語言交換的下一步

還記得我們當初為什麼要做語言交換嘛?其實初衷是想要做技能交換,但因為不確定市場大小,所以我們先做了語言交換。目前看起來成效來不錯,於是 Arnold 又回到了當初的夢想:

Arnold: 我們什麼時候要開始做技能交換?

於是我們開始想像技能交換的可能性,經過更多人的努力,我們做出了才藝交換平台 Skillhopping,並將 OBeyO 語言交換平台的服務,轉移到這個全新的平台!
》》看看 Skillhopping 的成立故事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