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的線上課程(可能)是什麼樣子?

全文

本文作者:Shihchi( Hahow 內容專案企劃經理)

當「學習」的型態日趨多元,「教學」的方式也因應科技不斷革新。「線上課程」的崛起,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老師,卻也同時挑戰了有志教學者的內容製作能力——如何快速有效地透過影音內容傳遞知識?如何善用科技跨越時空限制,回應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

Hahow 好學校迄今已成功協助近三百位老師將知識轉譯為線上課程,累積起完整、專業的內容製作 know-how。我們希望透過Hahow 內容煉金 — 線上課程製作心法這一系列的文章,將這些經驗分享給每一位有志教學的人,創造更多知識流動的可能性!

2018 年 Hahow 使用者滿意度調查問卷中,我們詢問了使用者決定「購買課程」的因素,調查結果,在「課程內容編排」、「師資」、「試看單元」、「課程訂價」、「課程評價」、「課程影像品質」這幾個因素裡,「課程內容編排」壓倒性地奪冠,甚至超出第二名的「師資」將近 20 個百分點。

購買線上課程因素

我們同時也調查了使用者對於哪些課程感到滿意,並進一步詢問他們滿意這些課程的原因。在這個項目中,「課程內容編排」再度拔得頭籌。

線上課程滿意度

然而,怎麼樣的課程編排才是使用者所喜歡的?換言之,一堂好的線上課程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個問題可能因為不同使用者、不同專業領域而有很多種答案。自 Hahow 開站以來,內容專案企劃團隊協助老師製作了超過三百堂不同領域的線上課程,在不斷與老師溝通、產製課程、觀察學生反饋及學習成果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歸結出幾項在編排課程時,值得多加留心的共通原則,分別是:

  • 以循序漸進的步驟,引導學習及產出
  • 將龐大的知識內容拆解成可獨立學習的元件
  • 以系統化的課程架構,建立宏觀概念

循序漸進,透過練習學會應用知識

Hahow 的所有員工每天都會在早上八點半收到系統推送前一日的重要數據,其中一項便是「所有學生為任一堂課程留下的新評價」。常見的好評自然包括「課程豐富紮實」、「不藏私分享技術」、「講解清晰明瞭」等基本面,而在這些以外,有一類評價會這麼說:「看完課程就能掌握軟體基本操作」、「深入淺出、按部就班的授課模式,帶領新手輕鬆入門」、「透過課程和作業循序漸進地練習,讓人在過程中組織自己的想法」⋯⋯不一而足。

這類評價勾勒出了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其中一項想像:使用線上學習的學生,往往期待能跟著線上課程的編排,逐步學習到明確的知識、技能或觀點,透過操作來實際練習,進而將其應用在工作、生活或各種層面中。

這句話有幾個關鍵字:

  • 「逐步」,意味課程必須經過設計,讓學生能按圖索驥吸收知識;
  • 「明確」,意味課程的知識點必須被清楚定義;
  • 「操作」及「練習」意味學生不只希望單方向接收知識,而更希望自己能主動掌握知識;
  • 「應用」,意味學生上完課後會期待有所產出,無論那產出是具體或者抽象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以平台上十分熱門的課程〈用 Python 理財:打造小資族選股策略〉為例,這堂課的知識點及目標產出都非常明確,即是「讓學生透過學習 Python 程式及投資策略,在完課後能運用程式來選擇投資標的」;細看課程頁面,會發現課程編排也確實循序漸進,從最入門的架設程式環境,到爬蟲基本教學,再到建立自己的投資策略,確實可以引導學生從零開始,一步步實做自己的選股清單;同時,每個單元都設計了程式課後練習,甚至還設計了自動批改,確保學生能真正學會。這樣的課程編排,就滿足了以上提到的幾個要件,本課程也獲得了超過兩百個五顆星的好評。

程式、軟體教學,或是手作等偏向「實作」類型的課程,可能相對比較容易滿足以上要件,然而,看似較無法步驟化的人文、社會知識,也並非不能以此標準製成一堂線上課程。

三小時學會拆解社會現象與新聞議題!〉所教授的知識是乍看抽象且不易應用的社會哲學,老師在命題時,直接將哲學理論與社會議題結合,讓課程有了明確的目標產出,接著在課程編排上,先在一開始講解了兩個重要的思潮—「個人主義」及「整體主義」,然後便透過一個接一個的社會議題(歧視、性騷擾、義務教育⋯⋯等),講解個人可以如何利用前面學到的兩種思潮,來針對各個議題構建自己的論述。最後,老師在單元之後都設計了新的、未被講解的議題,引導學生立刻運用前述方法來練習思考自己的論點。經過良好的設計,老師成功將知識轉譯成了一堂易於吸收的線上課程。

若仔細觀察 Hahow 的熱門課程,會發現它們幾乎都符合了「逐步」、「明確」、「操作練習」及「應用」這幾個關鍵字。企劃團隊在協助老師規劃課程時,也往往會請老師檢視目前的提案是否符合這些要點,以確保課程真正符合學生的需求。

拆解龐大內容,設計成可獨立學習的小元件

Udemy 全球副主席 Richard Qiu 曾在 36 氪的專訪文中提到:「我們平台不關注於完課率。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學一個技能,比如一個課程,三個章節是你需要的,那你學完你所需要的章節就好了。」

事實上,Hahow 十分關注完課率(也因此我們推出了 Hahow Point、完課證明等許多功能來鼓勵學生上完課程),不過 Richard 提到的「學生只要學會那三個章節就好」這一點,確實點出了線上學習使用者的一大常見特性——他們會優先學習他們現下需要的那個技能。

基於線上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可重複觀看的特性,使用者購課之後,通常不會一次觀看完所有單元,而是運用通勤、下班後等零碎時間,分批完成課程。更有使用者是如上所述,僅將課程當作工具書,從未從頭至尾觀看,而是只針對自己的需求點閱相關的章節。

在這樣的使用情境下,老師在設計課程時,必須試著將龐大的知識內容拆解成「可獨立學習的元件」。這不僅讓學生得以使用零碎時間學習,也方便有明確學習目標的使用者取用知識,更可以讓學生在上完每一個單元過後,都能獲得「我已經學會了一小部分」的成就感——這份成就感往往是鼓勵人繼續學習、把課程上完的動力。

這個「元件」,也就是課程單元,應該要切到多細?我們通常建議老師一個單元限縮在 5~15 分鐘,因為這是一般人專注時間的上下限。

當然,有原則就會有例外。〈實用 Photoshop - 入門到大師,紮實範例〉課程,講師將 341 分鐘的內容拆分成高達上百個小單元,最短的單元長度甚至不到一分鐘。在課程規劃初期,企劃團隊與品管團隊討論過後,主動詢問老師這麼短的課程長度,會不會過於瑣碎而影響學習效果?老師對我們詳細說明了規劃用意:同學入門 PS 時很容易混淆基本的步驟和觀念,因此希望將每一個步驟(圖章、筆刷、變形等)各自獨立出來講解,未來學生若想回頭查找,也更方便點選。最後我們認同了老師的想法,而開課之後,同學們對這個設計的回饋多數都非常正面。

另一個相反的例子是〈動畫互動網頁程式入門 (HTML/CSS/JS)〉,這堂課長達 1757 分鐘,在 89 個單元中,理論講解類單元大多落在我們所建議的 5~15 分鐘內,但若涉及實作案例解析,有可能一個單元就超過一個小時長。如此設計是因為實作案例往往會綜合運用到前面單元解說的多項技術,且一個案例就是一個網站、一個完整的 project,若要從中再細部拆分,反而不利於對專案建立全面性的概念。

從這兩個例子可知,Hahow 對於課程長度的建議,其實是為了協助老師達成「將知識拆解為可獨立學習的元件」,所提出的一個通用而直覺的做法。而在真正規劃課程時,只要老師對於自己心目中「最適宜獨立學習的元件大小」有充分的掌握,就可以靈活運用這個原則,進而確保學生能享有好的學習效果。

見樹又見林,以大架構串接零碎片段

最後一個常為人忽略的原則,則是在做到以上所說的「拆分元件」之後,必須不忘將所有零碎的元件回頭組合成有系統、有架構的整體。

讓我們再回來看〈實用 Photoshop - 入門到大師,紮實範例〉這堂課,會發現老師其實將細碎的單元們各自組合成了不同的章節,包括「介面介紹」、「圖層」、「重要觀念」、「去背」乃至於「人物編修」、「風格特效」等。同時,這些章節還各自分屬兩個不同的階段 —— 前五章節是「實力扎根」,著重在熟悉常用工具及基本觀念,後三章節是「實作演示」,教學生如何將前面學到的技巧運用在實際案例裡。因為有這樣系統化的大架構,這上百個單元才不至於變得瑣碎而無目的,而是能清晰、明確地從不同方向切入,幫助學生從零開始,掌握 Photoshop 從入門到進階的知識。

photoshop課程大綱

發現了嗎?這樣的規劃同時也有助於確保課程滿足前段所述的第一個原則,也就是讓學生能按部就班地操作練習,獲得明確的知識點,並應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這個「系統化」的原則,不只能使用在課程整體規劃上,甚至可以具體地運用在個別單元的規劃中。〈社群力:30 堂課突破你的內容行銷盲點!〉課程,在提案頁面就可看出非常清晰的整體架構,而若真的上了課,學生會發現每一個單元其實都自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每個單元一開始,講師會拋出一個引子,帶入這個單元要教授的主題,接著列點說明本單元的大綱,然後才真正進入單元主體。一一講解完後,講師會在最後回顧這個單元的所有重點,加深學生的記憶,並且提供可以延伸練習的方向。

社群力:30 堂課突破你的內容行銷盲點

範例中的這個單元,透過「社群人格」、「社交動機表」、「案例介紹」完整地解釋了「活用內容工具化理論」這個概念,而這個單元則隸屬於課程五大部分中的第二部分:「社群的規劃發想」,〈社群力〉課程的整體就由針對不同面向、不同性質的五大部分所構成。
這樣環環相扣、層次分明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在一開始能先模糊地一窺「林」的印象,先大致了解這片森林的寬度、高度、顏色、氣味等等,再手把手地引導學生去細看每一棵形態各異的「樹」,了解個別枝幹及樹葉的細節,最後再拉高視角,回頭看一整片「林」,以宏觀的角度掌握住森林的全貌。

Hahow 內容專案企劃:客製化協助老師產製課程

綜合以上原則,老師在規劃課程時,先要將知識內容切細,考慮每個細部的完整性及可操作性,安排細部間的串連順序,最後還要考慮能不能將所有細部組合成全體,而我們甚至還沒談到梳理講解口白、錄製影音等執行面的程序。規劃一堂線上課程,確實不可謂不難,老師所費的重重心思,都是為了讓學生在最無負擔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學習體驗。

為了讓產製課程的過程更加順利,Hahow 組建了具備不同專業、熟悉不同領域的內容製作團隊,以「內容專案企劃」為窗口,個別、客製化地協助老師規劃及製作課程。我們依照開站以來製作課程的經驗,將製課心法分享給老師們,同時透過不斷的討論和修正,釐清哪些原則必須嚴守、哪些狀況可以彈性變通,不同領域的課程是否可能適用不同的標準、學生和老師的認知可能存在哪些落差⋯⋯等等,確保課程品質盡可能地符合學生的期待。

基於這樣的初衷,Hahow 提供了課程製作服務,開放老師付費申請,由製作團隊直接負責協助課綱訂定、腳本設計、拍攝及剪輯後製等工作;而對於未使用課程製作服務的老師,我們依然提供了客製化的諮詢服務——每一位老師都有一位專屬的專案企劃夥伴(是的,擅於計算的朋友應該已經發現每位企劃夥伴其實都獨立負責了「數十」堂課程),從老師提案之初便緊密與老師聯繫,在過程中隨時給予建議,確保提案規劃及課程製作皆能順利無礙。

由 Hahow 製作的課程,自然會應用上 Hahow 既有的製課心法,因而具備一定的品質,但自行提案的老師,也能在與 Hahow 密切配合之下,製作出精良的課程。事實上,這篇文章裡所舉出的優秀課程案例,便皆是老師自行製作的課程。平台上還有非常多課程,都是經由老師與專案企劃漫長地一來一往共同打磨,才成功上架、開課,以最好的樣貌呈現在所有同學眼前。

回到標題的提問:一堂好的線上課程(可能)是什麼樣子?

如同最一開始所說的,它可能有千百種樣子,這篇文章僅歸結了幾個常見的原則,然而這些原則都並非完全不能被打破,更別說還有許多更細部的原則,僅適用於不同專業的課程,難以一概而論。每一堂課程都是無數考量與精煉的成果,其中都蘊含了大量的心力投入,無論是來自老師,或是來自 Hahow。

謹以此文分享給所有好奇線上課程規劃的學生,以及正在評估開課方向、著手準備課程的老師們,希望這幾個大原則能對你們有所助益。若老師們讀到這裡,確實照著這些方向去規劃了,卻還有疑問未解,歡迎至這本豐富詳實的【好老師手冊】尋求答案,接著就請帶著你的提案,放心勇敢地按下「我要開課」吧!Hahow 內容專案企劃團隊已經準備了最強的火力,隨時提供支援!

--

延伸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