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找回心中被遺忘的好奇心,興趣也可以是生命主角

全文

在社會體制的束縛下,我們似乎常忘了自己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忘記學習是我們的天賦及潛能。現在,帶你走一趟 Hahow 好學校《與興趣共存》的活動,也許你也有機會喚醒自己沉潛已久的興趣,以及擁抱熱情的動力。

記憶熱騰騰在腦袋中翻滾,我努力在鍵盤上敲打著 3/24 活動的餘溫,願那樣與興趣共存的感動與符號可以透過文字,烙印在心裡。

在這個與興趣共存的夜晚,一抵達現場,場地內的木頭香氣迎接每一位進門的人,溫暖的色調散落在會場,輕柔的音樂,落地窗旁的一整排點心,視、嗅、聽覺的三方衝擊,立刻沉浸在這個美好的氛圍裡。

Hahow 與興趣共存之夜

成功的捷徑是一路堅持

溜溜球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楊元慶,開場表演立刻捕獲大家的目光,表演之後的分享,有超多跟與會者的互動,接二連三的笑聲和掌聲熱鬧不已。不只有熱鬧的開場,分享的故事更是充滿感動,大家都沉浸在元慶的故事跟表演結合的餘韻裡,明白成為金氏世界紀錄保持人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分享到了最後,元慶一邊表演,一邊為成功下了一個註解:

「很多人都說成功沒有捷徑,但我想我在溜溜球的世界裡找到了!這個捷徑就是一路堅持。」

你知道眼前這位 26 歲的大男孩,用溜溜球找到他自己在世界的定位。這場表演與分享讓我回頭反思,許多時候是不是我們都被困在自己的視野裡?被社會價值觀「興趣不能當飯吃」的想法給綁架,反而去縮限了我們想盡辦法嘗試跟突破的想望,但當你真心想要嘗試,在這個網路發達資源豐沛的環境下,做到自己的獨一無二,超越自己、也超越別人的對於這項專業的刻板印象,興趣就不再只是人生的配角,也可以是主角!

Hahow 好老師楊元慶 1

工作、興趣密不可分

元慶的故事結束,換了知名作家劉中薇老師上台分享,人稱薇薇老師的她,寫書、寫專欄、寫劇本,大學企業都是她的戰場,她都只做一件事,叫做說故事。到底是算興趣還是工作?其實自己已經搞不太清楚了。而老師的故事來源,是對世界的好奇與自發性的學習快樂。接著老師分享了許許多多她接觸各種新事物的故事,騎馬、泰式按摩、肚皮舞、茶道......同時也在淡江任教的她,說著:

「只要不在舞台上的時間,我就是學生!」

很欣賞老師這樣學習精神,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認為離開了校園就不再是學生?台灣被動式的教育體制,讓我們忘了學習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分數填鴨我們的青春,學習似乎成了一件被體制剝奪的枷鎖,讓長大後的我們不願重新相信生活中需要有學習。似乎都用太過嚴肅跟沉重的壓力去看待學習,認為學習一定要有成果,但卻忘了其實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回頭找尋自己生命中有興趣的事物,用輕鬆樂觀一點的心情,拿回學習的主導權,讓自己的興趣與生活共存。

學習為什麼要那麼嚴肅?

下半場的座談討論,薇薇老師承接著上半場她分享的故事,認為許多人都把學習新事物看得太嚴肅,老師認為學習就是好玩所以才開始學習,大家常常覺得學什麼東西一定要學到什麼高度,若達不到就不學了,但為什麼要這樣逼自己呢?老師認為,學習就是好玩才學,不喜歡就淺嘗即止!

專精是為了得到精隨和靈魂

不過這時,另外一位與會嘉賓哲宇卻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學習不應該只有淺嘗即止,所謂為了好玩而嘗試的學習,是停留在學習的第一階段,而學習的第二階段則是專精,專精才能這項專業的靈魂,現場突然像是有了一點小激辯,其實兩方觀點都很重要,我很開心在這樣的舞台上聽到兩種聲音。

這個激辯讓我想起有一篇 TED 的演說,艾蜜莉·霍布尼克:為何某些人沒有一個真正的天職。演講中提到「多項分化潛能者」的概念,內容提到,如果你無法對一項事物專精,而是對於很多東西都有興趣,請別緊張,因為世界除了需要專才,也需要像是我們這樣的多項分化潛能者!

用一樣的概念去思考兩位老師的想法,我想世界上需要淺嚐即止的通才,也需要專精學習的專才。只不過,薇薇老師的說法提醒了大家,對於學習我們可以更放輕鬆,才能多體會這世界的美好。

Learninglifestyle

如何面對來自他人的否定?

與談時的最後一題是我認為整場活動的經典題目,「如何面對別人說不?」尤其是在我們的環境限制中,常常會遇到別人的否定因而懷疑自己或放棄,台上的每位老師也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其中薇薇老師的例子讓我最為感動,故事是一本被四家出版社拒絕出版的書。

當時薇薇老師已經出了不少書,卻依舊因為現實吃了閉門羹。一本以溫暖為主軸的故事集「暖活」,被四家出版社打回票,認為這樣的文字沒有市場,沒有人會花錢買溫暖。面對四家出版社的「不」,薇薇老師不死心地繼續找認同理念的出版社,最後,這一本書如期出版,薇薇老師說,「最核心的關鍵還是回到源頭問自己為什麼?」

溫暖、愛,就是我想透過故事最想傳遞出去的信念,我不能對這個妥協。

面對現實的回絕,薇薇老師依然用初衷去堅持自己的信仰,讓書最後順利出版,甚至因為這本書開始了巡迴演講,若沒有這本書,就不會有後續的漣漪。

請不斷的問自己「為什麼?」

薇薇老師的故事也讓我想起了另一部 TED 影片,賽門西奈克:偉大的領袖如何鼓動行為,裡頭的黃金圈理論是許多優秀領導者奉為圭臬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其實就是「為什麼?」我自己也不斷地在我自己的工作中跟生活中,用這樣的邏輯去思考每一件事情,讓目標不至於偏離航道跟方向,也讓我自己可以在一個堅守理想的狀況下繼續前進。

而我認為這也是生活中避免漫無目的的關鍵習慣,時常問自己為什麼?用最核心的理念說服自己為什麼現在做這件事,面對別人說不,你就能夠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考量跟立場,更能夠站得住腳去面對別人的質疑,不會因為人云亦云而改變自己的方向,讓自己避免在別人的評價中載浮載沉。

Hahow 亮亮與興趣共存的合照

興趣也可以是人生主角

也許一直以來我們都太過嚴肅,興趣、學習、工作,從來都不是單一獨立的事項。興趣可以像是元慶的故事一樣,是生活的主軸,並跟學習和工作緊緊結合,也可以像是薇薇老師一樣,喜歡就學,不喜歡就淺嚐即止,但這些經驗都豐富到老師的故事裡成為人生主角。不論這些興趣最終成了人生的主角還是配角,我想這場活動帶給我最多的,是不要將興趣跟工作、夢想跟現實,劃分的太乾淨,因為新世代的學習方式早已不能用舊的價值觀去評論好壞,找到我們自己最舒適的學習方式,喚起心中的好奇寶寶,讓我們與興趣共存,成為平凡博士!

什麼是平凡博士學?

平凡博士學形象照

--

延伸閱讀

留言